

知识结构化的意义及教学要求
作者: 于泽元最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都提出了知识结构化要求。目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不少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结构化这个概念,更不清楚在知识结构化要求下的教学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结构化指通过系统化思考让零碎的知识信息形成有机结构的过程。结构化对人类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任何知识都是信息结构化的结果,我们只有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化、结构化加工,知识才得以产生。其次,任何学科都是零碎的知识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系统构建的结果,没有知识结构化就没有学科。再次,结构化是又快又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知识的手段。如果个体能够用一个结构把零碎的知识信息整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那他的学习就会变得高效。如,有人借助一个故事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300个数字,因为这个故事为他记忆数字提供了一个意义结构。最后,结构化是我们清晰地表达思想的工具。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不善于结构化处理信息。同理,教师讲不清楚教材知识,主要原因也在于没有把课程内容结构化。
对于此次课程改革而言,知识结构化要求的是课程内容结构化,而掌握结构化内容是学生素养生成的必要条件。素养是一个人应对复杂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经历相关的情境是让学生形成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把零碎的知识信息整合起来,形成综合化、结构化的内容,才能构建相关的有价值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并促使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教师通过研读发现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主要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辅助人物,不同类型的人物有不同的形象特点,在故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有了这种结构化认识,才能据此创设相关情境,然后在学生进入民间故事文本情境学习时,引导学生运用上述知识梳理民间故事的人物类型及不同作用。
课程内容结构化要求教学的过程和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创设复杂情境之后,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这个复杂情境,因为学生的学习才是教学的核心。比如,在上述民间故事的教学中,教师不逐一分析文本,而是把教材中的三个文本和教材外典型的民间故事文本放在一起,构成复杂的文本情境,让学生围绕“人物类型的不同形象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这条主线分析和建构民间故事的文本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历复杂情境时进行心智模式或认知模型的建构十分关键,因为这种建构是学生素养形成的核心。心智模式或认知模型是认识对象的诸多构成要素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有规律、有逻辑的联结。在前述例子中,学生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民间故事具有“不同人物承担不同角色,具有不同形象特点,相互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的规律,就表明他们在头脑中建构起了有关民间故事的心智模式或认知模型。这使他们今后在阅读民间故事时可以通过分析文本发现人物形象特征,进而预测故事发展,形成编写民间故事的能力。这样,“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建立起来了。事实上,这就是专家思维的形成过程。专家思考问题时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概念组织、整理信息,从而形成结构化的理解。我们强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高阶思维,像专家那样思考。
(作者系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