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化及其教学实践探析

知识结构化是一种必备的学习素养。学习知识必须关注知识本身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建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建构知识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联,实施促进知识结构化的教学。

知识结构化教学一般有以下三条路径。一是挖掘知识的内在结构,揭示知识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知识作为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而存在,任何认识和经验的发生都需要思维,而思维的过程就是建立各种关系的过程。同时,任何知识本身都有牵动思维的各种关系存在,而这种关系就是构成知识的各种内在要素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事物(知识)的内涵、属性及其特征。二是建立知识的横向结构,揭示同一领域不同知识的相关性。同属于一个领域和范畴的知识,因关注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认知倾向和特点,这样就呈现出不同的知识样态和表现形式。关注同一领域知识之间属性上的关系及其建构,是知识结构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建立知识的横向结构一般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来实现。三是厘清知识的情境结构,揭示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而任何情境都是有结构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建构相关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就能将镶嵌其中的知识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思维,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有机统整和综合应用,从而有效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本期文章主要探讨知识结构化的内涵与教学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