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知识结构化的内涵辨析

作者: 王永明 刘瑾棠

学科教学中知识结构化的内涵辨析0

知识结构化是知识形成一种生态性关系的过程。这种生态性关系包括知识内部形成一种生态性的关系,以及知识和学生主体、现实世界建立一种生态性的关联。由于知识结构化的主体、依据、路径、资源、方式等多样,因此知识结构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基于知识结构化的教学会逐渐塑造出结构化的教学形态。

一、知识结构化的概念与总体形态

当前,知识结构化有两个代表性的概念:一种指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关联,并呈现一定的结构(刘徽,《大单元教学: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教学变革》,《教育研究》2024年第5期);另一种指将各部分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逻辑清晰、组织有序、功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童文昭, 王后雄,《指向知识结构化的循证实践:意义、向度与路径》,《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4期)。笔者认为,这两个定义揭示了知识结构化的基本内涵,但是模糊了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构化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知识结构是静态地描述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化则是动态地发现、组织或建构知识之间关联的过程及相应的结果(形成有一定结构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说,知识结构通常是知识结构化的结果。由于知识结构化是一个动态的、多样化的过程,因而必然会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状态、不同模式、不同水平或阶段的知识结构。

根据知识关联与融合的不同广度和深度,知识结构化体现为六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个知识点孤立地、点状地分布,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第二个层次是几个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起来,这是少量的知识点之间近距离的、局部的联系;第三个层次是多个知识点之间形成多样化的关联及综合,实现知识的远距离关联、灵活多样的组合与多重且多元的综合;第四个层次是不同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或实践的一些要素之间建立直接的、对应的联系,这是知识与其所表征的现实对象之间的直接关联;第五个层次是知识与现实世界或实践的一些要素之间建立间接联系,体现为知识对认识或实践主体的指导性或启发性意义;第六个层次是知识与现实世界或实践活动之间建立创造性联系,它是知识与新的现象、新的活动之间建立或生成新的联系的过程。

以上六个层次都与学习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它们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结果,是学生不同认识与实践活动产生的不同结果。具体而言,第一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状态是学生基于单纯的机械练习与重复的结果;第二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状态是学生基于知识理解和模式识别的结果;第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状态是学生基于多样思维和自由联想的结果;第四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状态是学生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并尝试付诸行动的结果;第五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状态是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并从中受到启发而形成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或行动策略;第六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状态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释现实世界,甚至发明新事物、产生新理念、创造新价值,而要达到这样的层次,需要跳出现有知识的框架,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结构化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上面六个基本层次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知识结构化类型,即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知识本身的结构化)、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知识与学生主体结合的结构化)和实践导向的知识结构化(知识与现实世界或实践活动结合的结构化)。

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标准组织学科的某些知识或全部知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知识图式或知识完形。比如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主题式阅读、群文阅读、跨学科课程等,这些主要就是学科导向的结构化。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一直特别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及灵活、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制作一节的、单元的、学期或学年的知识结构图,这些都是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具体体现。数学教师孙维刚卓有成效的中学数学教学就得益于他对学科知识独特、有效的结构化重建。

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组织知识的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知识的选择和组织,如对知识的类型、先后顺序、组织关系、作用等的选择和组织,设计有助于学生某方面能力、素质、素养的活动,进而促进相关能力、素质、素养的发展。比如,情境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组织结构就是典型的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情感教学模式、创造力培养或创新教学模式、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或道德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之中的知识组织结构也是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

实践导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化是将学科知识有机嵌入实践活动的情境、过程、结构、工具、手段之中,按照实践的目的、需要和逻辑组织,应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形成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体系。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边缘参与的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活动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化都是实践导向的。这种类型的知识结构化以现实情境或实践活动过程为基本框架进行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建构,其对知识的解读、应用、关联和建构等适应于现实情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常常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深刻性、实践性等特点,它突破了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如学段的限定性、逻辑的封闭性、结构的固定性、内容的抽象性等。

三种基本的知识结构化类型在教学目标、知识或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或模式等方面都有差异。比如在教学目标上,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及其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有效、更灵活、更整体地掌握知识,学好知识,为理解专业知识并用这些知识解决学科内的问题奠定知识基础和认识基础;学生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及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相关活动促进学生相关素质的发展;实践导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化及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三种类型的学科知识结构化之间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并不是决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关联。比如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也是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中的某一部分,其中的某些部分还是实践导向的知识结构化中的构成部分,主体导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某些部分也是实践导向的知识结构化的构成部分,由此呈现出三种知识结构化之间相互嵌入、相互支持的关系。

三、知识结构化在教学中的实施

三种知识结构化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呢?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1.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结构化过程中要建构的一对基本关系。要处理好这对关系,首先要确定知识结构化的目标整体或建构目标整体。这个目标整体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个概念、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一个情境或一种活动等,它们都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为某个知识结构化过程提供基本的目标和框架。“整体”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某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在更大的系统中可能只是一个构成部分。我们需要在知识结构化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拓宽“整体”的范围,丰富“整体”的类型,探索不同“整体”之间的联系,建构更大的、普遍联系的知识系统。

在确定目标整体后,我们要根据整体去明确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化通常按照“主题—大概念—次级大概念—概念—事实”的结构组织知识[赵霞等,《大概念实现知识结构化、素养化的功能解读——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分析》,《化学教与学》2024年第9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整体是寻找或确定某个具有统领性的大概念,并确定相关概念与大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下阶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如,以实践情境贯穿的知识结构化可以按照“情境—问题—任务—活动—概念”的结构进行组织(胡向武,《基于贯穿式情境的高中生物学结构化教学》,《生物学教学》2024年第4期)。

2.处理好基础与进阶的关系

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主要是属于基础型的知识结构化,另外两种知识结构化则属于进阶型的知识结构化,也可以说学科知识结构化是另外两种知识结构化的基础。我们必须分清楚这样一种基础与进阶的关系,否则会在教学中出现混乱和混淆。一般而言,在教学中,我们要先进行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后进行主体导向和实践导向的知识结构化,如果处理不好先后顺序,会直接影响学科教学进程和质量。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做好基础,就是要把学科知识结构化建设好,然后在学科知识结构化基础上发现、提炼、建构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比如为促进批判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发展组织有关知识,为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组织有关知识时,教师先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发现这些主体导向的知识模块,然后按照主体能力、素质、素养的发展规律对相关知识模块进行结构化的组织。实践导向的知识结构化也是基于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它还关涉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比如,教师根据学科实践活动或现实情境的需要,从不同的学科知识结构当中选择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把它们整合到具体的实践活动或现实情境当中,支持实践活动的开展或对现实情境的理解和解释。

3.处理好不同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种类型的知识结构化各有适合的教学方式。虽然教育研究者当前提倡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跨学科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但由于知识结构化与教学实践的多样性,且特定结构的知识及其教学又具有特殊性,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不能一看到知识结构就必谈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

知识结构化教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知识结构化的质量,在知识结构化后展开的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总的原则是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化教学适合使用的教学方式包括讲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等。主体导向的知识结构化教学适合使用的教学方式包括自学辅导、翻转课堂、合作讨论、问题解决、演讲与展示等。实践导向的知识结构化教学则可以选择实验教学、实践操作、问题解决、探究教学、参与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学生特点、资源环境、时间和阶段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总体规划和合理有序的安排,并组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发挥知识结构化和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教育效应,由此从知识结构化带来任务结构化、活动结构化、方式结构化等,从而塑造结构化的教学形态。

(作者单位:王永明,山东师范大学;刘瑾棠,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