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中政治习题精准讲评策略

作者: 杨帆

笔者以高中政治必修板块综合试卷讲评课为例,从学情诊断、教学实施、追踪辅导等环节阐释大数据背景下的习题精准讲评策略。

一、利用大数据精准诊断,发掘问题生发点

大数据下的习题讲评课建立在过程性、动态性的学情数据之上。学情数据既包括单次考试数据,又包括学生当堂检测、课后作业数据。大数据算法可以迅速分析学生的薄弱点、易错点等,形成学情报告,便于教师及时锁定高频错题、高频错项及错误作答学生名单,进而按照错题类型、学生类型等进行归因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评。

本堂习题讲评课旨在了解高二学生对必修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在课前,笔者先利用智学网平台开展了试卷分析和学情分析。试卷中必修一的内容占比17%,必修二的内容占比22%,必修三的内容占比26%,必修四的内容占比35%;题型及数量是客观题16题、主观题5题;易、中、难题目比例是3∶5∶2。可见,试卷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在必修阶段的学习情况。然后,笔者依托智学网平台搜集的各项数据开展学情分析。经过数据统计,笔者发现在16道客观题中,第3,5,7,12,15,16题错误率偏高,是要重点评讲的习题。以客观题第3题为例,D选项为高频错项。笔者分析学生的作答情况后,发现选择B选项和C选项的学生存在基本知识漏洞,即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内涵、外延识记不足,对“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概念区别认识不清,因而后期要加强这类学生的知识记忆;选择D选项的学生则是逻辑思维欠缺,混淆了客观效果与主观目的,后期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炼。综合来看,选择题5,7属于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板块试题,选择题12,15,16属于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板块试题,后续要继续强化两本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在5道主观题中,第18题和第20题平均得分较低,第18题考查必修二“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属于措施类题型,第20题考查必修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关知识,属于说明类题型。笔者分析平台选取的这两道题的低分典型作答样例,发现学生对小切口知识点识记不清,对归纳式、演绎式的基本答题范式理解不透,在后续讲评中要强化答题范式梳理。

二、利用大数据精确定位,锁定教学着力点

大数据背景下的习题讲评课能够锁定学生薄弱之处,实施个性化讲解。如针对个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和自我诊断,让学生主动展现思维过程,暴露思维漏洞,从而明确自身在知识、理解或逻辑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教师先选取大数据平台上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群体诊断和自学探究,围绕典型例题探索解题策略,再利用大数据平台生成变式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训练;针对难点问题,教师统一讲解,引导学生从教材知识、时政背景、题型解法等角度梳理有价值的内容,逐步突破难点。

例如,高频错题客观题第5题,选择错误选项A的学生只有1人,说明这是个性问题,笔者课后对该生单独辅导,而选择错误选项B的学生占三分之一,属于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笔者将其作为重点讲解选项。在选项分析中,笔者发现学生对题干中背景材料的解读存在问题,从大篇幅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因而在备课阶段利用智学网平台选择了2道大篇幅材料的典型例题,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总结材料解读技巧,即抓住有效信息、关注设问要求、划分材料层次、紧扣主旨大意。在此基础上,笔者用平板电脑及时向学生推送2道变式习题,并实时收集学生答题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法,不断提升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D选项涉及一个难点问题,笔者在分析中发现作答错误的学生对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中“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知识理解有误,对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把握不准,因而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结合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等,梳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利用大数据精细分层,创建学习合作点

大数据背景下的习题讲评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针对主观题的讲评,笔者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基于智学网平台提供的学生数据,笔者将50名学生分为6个学习情况不同的小组,A组和B组为基础知识欠缺、基本解题能力薄弱的小组,典型表现为解题中较少运用学科知识且答题格式不规范;C组和D组为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科能力较强的小组,表现为解题中较多运用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较强;E组和F组为学科能力强的小组。对于基础薄弱的小组,笔者安排2名优秀学生对其进行辅导,引导他们梳理主观题考查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同题型的基本解题步骤和技巧。对于学科能力较强的小组,笔者引导他们开展组内成员互助学习,通过讨论解决共性的疑难问题,如设问分解、材料分层、知识提取等。对于学科能力强的小组,笔者指导其拓展学习,依托智学网平台生成的同类型高难度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科能力。

除了合作学习,笔者还重点关注得分率较低的第18题和第20题。以第20题为例,这道题考查的知识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题型为说明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知识点记忆不熟导致的基础知识欠缺;二是知识点理解不透导致的材料分析不足;三是说明类题型与知识点之间的转换存在困难。鉴于此,笔者根据智学网平台试卷扫描结果,分别筛选出这三类问题的三份典型答题卡,课中让相应的三名学生利用希沃展台投影出答案,分析自己的解题过程,从设问分析、材料解读到答案组织,将作答步骤呈现出来,进而引导全体学生点评他们的答题思路。最后笔者拆解分析解题步骤,弥补学生的思维疏漏。这样讲评真正强化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四、利用大数据个性追踪,定制辅导侧重点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能够收集长期数据,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轨迹和成长路径。教师能随时从纵向层面了解学生一定阶段内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和困难点,通过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发现他们的学习变化和潜在问题,精准定位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制订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和教学策略。

经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智学网平台已录入学生日常作业、周测、月考、期中(期末)测试等数据资料,能反馈学生在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学习情况。在习题讲评课后,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追踪辅导,笔者调取了班级学生高一整个学年的学情数据,依托长期数据对学生进行成长追踪。经过分析,笔者发现某学生成绩波动较大,高一第一学期成绩处于下降趋势,且错误集中在对知识的误解上,说明其对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的记忆存在疏漏。在第二学期,这名学生成绩在及格线上下浮动,分析其失分原因,笔者发现由于材料误读和逻辑误判导致的失分比重较大,说明这名学生对必修三《政治和法治》和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解读材料的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待强化。基于此,笔者利用智学网平台为这名学生定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如错题重练、错题变式训练等,集中考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知识,同时适当推送必修三和必修四的高阶习题,帮助其发展学科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