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生命融入自然:“三体”教育的价值追寻与实现路径
作者: 王晓荣 张传郧
武汉市光谷第三十二小学立足“自然体验教育”,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和使命,开展五育融合“三体”教育。“三体”指“体验、体悟、体探”,其中“体探”指在体验中探究。
一、让学生拥抱自然:“三体”教育的价值导向
学校经过长期探索,提炼出以学习为中心、以自然为资源、以身体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融“五育”之精华的“三体”教育模式。它蕴含着如下三种价值导向。
一是以具身认知孕育核心素养。具身认知强调学生通过亲历活动,以体验、体悟、体察的方式重演知识发生的过程,获得鲜活的“一手经验”,以此实现知识向素质的转化。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身实践中综合调动认知、情感和德性等素质,经历从“做事”到“做好事”再到“做美好之事”的过程,形成集求真、务实、崇善、尚美等于一体的核心素养。
二是以具身参与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教师只有让儿童敞开心胸迎接自然,接受自然的陶冶,儿童才能被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气象所打动,才能走向自我与天地的同生共长,由此生发昂扬向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向自然的敞开与回归是实现具身认知的重要途径,人既要认识、了解、使用自然,又要欣赏、保护、爱惜自然,“三体”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从自然的“主人”到自然的朋友角色转变,以捍卫生态文明为旨归,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以具身实践促进五育融合。五育融合致力于实现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自然可以作为各育实施的重要资源以及互涉的关键节点。自然游戏可以激趣、促学,自然欣赏可以唤美、怡情,自然意象可以育德、生仁,自然探究可以启智、增慧,自然劳动可以强身、健体。正是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儿童产生对自然的喜爱,在知识学习之余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对自然美景和自然艺术制品的欣赏获得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熏陶。反过来说,有效解决某一自然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例如,“竹蜻蜓”是取材于自然物竹竿的传统玩具,它的制作既涉及飞行原理解析,又涉及外观形式设计,如果将其扩展,还可以与“飞行器”的演进历史等相关联,从而链接科学教育、美育与德育。
二、让课堂回归自然:“三体”教育的课程设置
基于上述育人理念,学校从定理论、定目标、定框架三个方面架构“三体”课程。如自然体验教育课程由“体验式”学科课程、“体悟式”德育课程和“体探式”社团课程构成。
1.“体验式”学科课程:揭示自然富含的多重知识
不同学科围绕“梅兰竹菊”等自然景物主题,组织各具特色的课程,从各个维度、视角对自然景物进行情理交汇的探索与欣赏。例如,以“竹”为主题,语文可从文学视角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赞竹、咏竹、颂竹的诗词和散文,竹片也是书写的重要工具,由此形成的“韦编三绝”典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可从统计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竹节的汇总、分类、比较;科学可从生物视角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竹子生长的温度、湿度、泥土硬度等;美术可从绘画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在欣赏竹子的过程中由眼入心、由心入胸、由胸入手,完成竹叶画和竹编品的仿制与创作;音乐可从旋律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在打快板、吹竹笛中欣赏音韵之美;体育可从运动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在跳竹节绳、竹竿舞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增强体魄;劳动课可从烹饪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一道以竹笋为食材的菜肴。
总体来看,围绕自然主题的学科课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探索其生长规律、发展习性的科学课程;另一类是欣赏其优美形式、氛围意境的人文课程。科学课程指向对自然物的繁衍、利用和改造,人文课程指向对自然物的感恩、爱惜与呵护,只有以“爱物”的价值导向作为引领,学生才不会因理性膨胀而走向滥用、污染、毁坏自然物的歧途,才能在情理交汇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才能在天人合一中实现“乘物以游心”。
2.“体悟式”德育课程:呈现自然寄托的美德象征
融情入景可让“物象”升华为“意象”。意象承载着人们的价值期待,蕴含着人们的理想追求,充盈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从古至今,诸多文人墨客均在触景生情中借助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怀等方式,走向情与景、人与物的共鸣和交融。“梅兰竹菊”可作为高雅、圣洁、忠贞等“君子”品质的象征,其中,“竹”更是以苍翠、挺拔、直立的形象,象征着“高风亮节”的美好品格。由此,苏轼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写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感受、想象、体会和领悟意象,学生能与屹立于意象背后的君子共情,理解、认同和内化君子的美好品质。
3.“体探式”社团课程:提供自然打造的趣味活动
社团课程主要以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我们结合地域特征和学校特色,深入挖掘“竹课程”内涵,打造以“竹·融”课程为支点的特色教育,通过“竹元素”融通学生与自然世界、人文精神、社会环境的联系。在“追‘竹’自然,和美生长”的育人理念下,学校组织学生开创清溪竹编社、雨巷竹油伞社、陶然彩泥社、山风版画社、竹吟朗诵社等社团。节奏明快的竹竿舞、匠心独具的清溪竹编、舞步轻盈的竹节绳等42门“竹·融”体察课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也让学生走向更大的舞台,如学校“青禾”合唱团登上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频道,“竹声主持人”社团的情景剧《竹韵青禾》登上湖北广播电视台少儿春晚的舞台。
三、让教学顺应自然:“三体”教育的实施方式
教学要围绕自然主题、顺应自然时序,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滞后。基于此,学校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学生学习兴趣点为抓手,以学生学习能力阈为标尺,综合运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学生体验式学习、体悟式学习、“体探”式学习提供广阔空间和丰富内容。
1.“师-生-知”互动,在自然学习中提升能力
学校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学为中心”体验式课堂。以第一学段的“模块闯关”为例,学校通过“智慧笋芽”闯关卡片的设计,考查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应用能力。语文板块:“竹智词达人”关卡让学生沉浸在中华诗词的优美意境中,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竹阅小作家”考验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数学板块:“新竹乐计算”活动中,学生思维敏捷,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青竹乐操作”让学生在数学世界中探索奥秘,感受数学的奇妙。综合板块:“竹林百灵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音乐才能的舞台;“竹动小健将”考验着学生的体能和协调能力。此类闯关活动借助自然主题、趣味情境、及时反馈和个性评价,让学生在探险、解谜、计算、表达、演奏、运动的过程中生发兴趣,获得全面发展,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
2.“校-家-社”协同,在自然场域中开展实践
“三体”教育以学校为轴心,积极与家庭、社区建立连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后服务系统化、系列化、课程化。
学校积极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各行各业的家长为学生带来各式各样的知识。如,302班的家长以“山药糕”为主题,开展了一堂色香味俱全的活动课。志愿家长讲授山药的营养价值、山药糕作为传统点心的文化价值及山药糕的制作步骤,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山药糕的制作。其间,既调动学生感官观察家长的操作,又调动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设计山药糕的造型、口味与配色,让山药泥与紫薯泥、芋头泥、红豆泥在味道与外形上相得益彰、巧妙融合。正是因为拥有制作山药糕的具身体验,学生才能生动形象地描述这个过程,提高写作能力,让写作真正成为“触景生情、由感而发”的过程。同时,山药糕制作可作为锚点,点燃学生对食物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延伸至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生物探究的兴趣等。
学校积极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争做“小小志愿者”,为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做贡献:化身环保小卫士,见到垃圾主动捡、不乱扔,美化社区环境;化身敬老小模范,帮助老人提重物;化身宣传小能手,号召社区家庭将多余的衣服、书籍、玩具捐给有需要的人,并积极开展竹扇、竹篮、竹绳等爱心义卖活动,对身处灾区的同胞施以援手。
3.“馆-校-旅”合作,在自然观摩中拓展视野
场馆参观和研学旅行应成为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在“千载竹编,万缕竹艺”主题活动建构中,学校邀请竹编、竹油伞、竹雕等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联合开发竹编特色校本读本。在读本指导下,学校清溪竹编社团成员纷纷制作出精致的竹扇、实用的竹篮、栩栩如生的竹编动物、独具创意的竹编画,社团中的小讲解员更是从选材、设计、制作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解说和展示。如,中国建筑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开展“匠心课堂”主题活动,学生跟随团队讲解员付颖共同探寻未来建筑的奇妙。
除“引进来”,学校还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丰富的“走出去”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武汉植物园探寻植物奥秘,感受春天气息,体验自然魅力:探秘热带雨林,观察和记录椰子树、咖啡树、鸡蛋花、蝴蝶兰、石斛兰、蕨类植物、天南星科植物的外形及习性等特征;参观植物科学馆,欣赏植物标本,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搜集、筛选各式各样的叶片,亲自动手制作落叶拼贴画。再如,学校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海洋科技馆体验5D模拟海底探测技术;前往扎染工作坊体验绘图、设计、染色、烘干等扎染技艺;前往户外拓展营地,在协作闯关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节假日期间,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与家长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地大物博。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三十二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