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提质策略例谈

作者: 赵琴芳 张宏艳

作业设计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环节。作业减负增效不只是量的调整,其核心是质的提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例谈作业提质策略。

巧构思,突出针对性。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深化,能直观反映教学效果。教师设计作业时,不管是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还是课后作业,都要紧扣“以生为本”理念,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基于重难点知识,从学生的易错点和薄弱点展开。例如,学习运算律后,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笔者设计如下4道简便计算题:①(80+8)×125;②125×(8×4);③25×15×4;④25×4+15×4。这4道计算题构思巧妙。第一,4道题通过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内在结构,帮助学生避免混淆。如:题目②和题目③都是连乘形式,只含有一种运算,符合乘法结合律的特点;题目①和题目④都含有两级运算,属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范畴。第二,题目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乘法意义的运用,也就是几个几的分与合。如:题目①可以看成“80+8”个125,即80个125加8个125,而不是80个125加8;题目④可以看成25个4加15个4,也就是“25+15”个4。这样的题目有助于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分层次,体现差异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如果“一刀切”式地布置作业,一部分学生可能“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吃不了”。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布置有梯度和区分度的作业,让每名学生通过练习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笔者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基础题:列竖式计算

38+45=    68-39=     65+35=

81-18=    100-21=    54+36=

提升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8+(  )=62   (  )+35=73

67-(  )=29   (  )-26=48

拓展题:(  )里最大能填几?

35+28>(  )   37+(  )<62

(  )-46<71    78-(  )>40

布置作业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动态调整: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题和拓展题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并配以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尽可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分层作业是培育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杠杆,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个杠杆实现作业的提质增效。

联生活,彰显实践性。实践性数学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画出”思考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长度”主题单元学习中,笔者设计找一找身体上的“尺子”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找出身体上的“尺子”,并学会用恰当的长度单位描述身体上“尺子”的长度,丰富他们对量的体验,为后续学习估测做铺垫。通过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发现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上的“尺子”。通过测量,他们感受到不同人身体上的“尺子”长度不一样,体会到标准单位的价值;知道了“一拃”适合测量课桌的长度、饮水机的高度等,“一庹”适合测量床的长度、沙发的长度等。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习得了测量长度的技能,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镇小学)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名师课堂助力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1JA152)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