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天地活泼泼地生长

作者: 刘红

在语文的天地活泼泼地生长0

【摘 要】 成为名师,绝不是靠一时的勤奋和努力,而是自始至终清楚地知道要去哪里、怎么去,看见儿童的需求,追求自我的不断成长,并带领团队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教师活泼泼地执教,才能带动儿童真正爱上语文。

【关键词】 生长 儿童 教学主张 课题研究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37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地眷念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语文。常常在阳光明媚的清晨,看着孩子们花儿般的笑脸,我从心底里溢出快乐和满足。选择了教育,行走在这条路上,我清楚地知道要去哪里、怎么去。努力着、坚守着,在一些挫折、艰难之后,回眸来时的路,竟闪烁着美丽的光影,串起欣慰与感动,点点滴滴,充盈幸福的记忆。

看见“儿童”

1987年,我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三尺讲台。18岁的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成为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出最棒的学生,是我的人生梦想。

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参加区级赛课就获得了一等奖,此后,我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三年后,我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并被选中进入了省赛。二十刚出头的我,首次站上省级平台,面对那么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才艺、课堂教学等众多项目的现场比拼中,我感受到了压力,觉察到了自己的稚嫩。离开了前辈们手把手的点拨,走进了真实灵动的课堂现场,我该教什么?怎么教?原来,仅有“热爱”是不够的,“照着别人的想法上课”不会走得长远,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要带着深厚的底蕴去教学。于是,我决定从沉下心来再学习、独立思考再实践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了小学教育大专、本科,直至研究生课程班,重温教育经典,丰厚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科研;积极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听专家讲座,看名家课堂,上语文研修班。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坚持不懈地反思,积极主动地实践。年轻的日子,小小的心,被梦想撑得鼓鼓的,满是力量。

1994年,我被评为第一届市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我成为第二届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0世纪90年代末,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鲜明的教改方向,直抵教育的根本意义。学生在课堂上倘若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求新求异的欲望,那么创新的精神就无从谈起,更别提创新的能力了。“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我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堂必须看到儿童,必须将传统教学中束缚儿童创造力培育的“规矩与限制”打破,还给儿童心灵上的自由,使他们敢说、敢问、敢想、敢体验;还给他们时间上的自由,使他们读自己想读、学自己想学;还给他们空间上的自由,使他们在课内与课外、自然与社会之间尽情地汲取、实践。

2001年,我的论文《把自由还给学生——关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考》获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大赛一等奖,并登载于《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9月,南京市组织了首届素质教育报告团,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代表,给全市中小幼教师做了《语文课堂,孩子们的世界》专题报告。在强调“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的基础上,我又结合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引进语文教学,进一步提出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属于自己的问题,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的论文《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学习》被选入《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2003年,我又把“看见儿童”的视角深入到“考试评价”,通过对三至六年级200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访谈等调查后,我从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命题与评分、对试卷分数的解释、考试的过程、学生真实的考试感受等几方面反思语文考试改革,指出其绝不能仅是试卷书面上的别出心裁,而应落实在对“考试的人”,即“儿童”的生命观照上,并将这份观照以语文的方式,体贴、生动地贯穿学生考试的过程。我据此撰写的论文《非常考试,非常滋味》,同时获得了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和“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刊登于《江苏教育》。至此,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教学追求:给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在语文课上看到“儿童”。儿童在哪里?他们在教学的起点处等着我去了解、唤醒,在教学的生成点等着我去发现、引导,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等着我去激励、改变。

成为“乐之者”

2004年,我参评省特级教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评委们三次走进我的课堂,几乎都是快下班时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就被听课。自己的班级,一路带上来的学生;真实的状态,家常的语文课。这是极其磨砺意志和能力的一年,激励着我在冷静的反思中不断成长。我在《我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吗》一文中详尽地记述了参评前后的真实故事,对新课程带来的矫枉过正、形神分离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

非常幸运,我成功入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李吉林老师、袁浩老师、朱小曼教授、刘坚教授、汪霞教授、崔允漷教授等教育大家成了我的导师。他们语重心长地启迪我,要让教育回归初心,要研究儿童、研究课堂、研究教学,要去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他们还告诉我,名师、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

我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吗?我最初提出教学中要看到“儿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张,但所呈现出的则是一些碎片化的观点及做法。我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而应该有系统的理性思辨与整体建构,有从实践中来的精准提炼与个性表达。我把目光投向工作了20载的校园、课堂,从熟悉的一草一木,从一张张生动的脸庞上寻求答案。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学校,阳光下,俯身施教的孔子塑像是那样高大、圣洁。孔子,中国教育思想的根,中国最伟大最有魅力的教师。我明晰了该用怎样的话语范式来解读对教学的理解。2011年,我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视角,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现状出发,提出了“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主张,从“价值诉求、内涵解读、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八个方面做了理性概括和提炼,凸显“本土行动、国际视野”,将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现代教育思想相融通,初步建构起了既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又具有现代追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

追求乐学境界,彰显“以儿童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方式”“以激励为动力”“以快乐为价值”的基本理念,让“看见‘儿童’”走向深处,更具象、更立体、更丰富,直指“乐学行动”,激发学生更主动更快乐更高效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具有“切问、近思、明辨、践行、自省”等学习表征的“乐之者”。

“追求乐学境界”教学主张的建构历程是痛并快乐着的。从学习、梳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教育思想起步,归纳、总结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设计思路、整体规划、系统建构,由课堂研究到课程架构,从反思提炼到自觉践行,我经历着不断澄明而丰厚的生长过程。这期间,“追求乐学境界”的系列文章,如《“快乐的语文”——我的教学故事》《乐学境界:追寻语文教学的根》《今天,我们如何做小学语文教师》《乐学境界:让每个学生都爱上学习》等,相继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杂志。2014年5月,在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杂志、青岛市教育局主办的“中国教育家成长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区域教育家成长报告会上,我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推荐的唯一小学教师代表,成为大会“特别访谈”的访谈嘉宾,与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青岛的中小学教师代表畅谈“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的话题。特别让我自豪的是,我的班级、我的课堂就是我的教学主张的试验田和丰收园,我的学生是那么热爱语文、会学语文。“我是小老师”“同伴阅读”“乐学宝典”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已然成为他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陪伴着他们成为“乐之者”,活泼泼地生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尊严、有个性、有梦想、有探索、有成功、有快乐地行走在学习语文、丰盈生命的童年之路上,这就是教学的意义,也是我人生的价值所在。

课堂的样子

2015年8月,我调任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校长。府西街小学有18个班,500名学生。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是对我的严峻挑战。从哪里入手呢?从教师安身立命的地方——课堂!

府小的课堂什么样?我查阅府小的校史,了解办学理念;听课,走进每一位老师的课堂;研读老师们的课例、论文;和老师们交流,倾听他们对课堂的理解……

在语文的天地活泼泼地生长1

府小一直是小班化实验学校,在教学中倡导“分享学习”。能够引发学生分享的学习环境究竟有怎样的特征?分享过程能够持久延续的保障机制又是什么?分享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教育哲学取向和教育理想追求?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中,我不由想到了我的“追求乐学境界”。将“乐学”与“分享”相结合,拓展府小原有的“分享学习”的理念,深化我一直秉承的“乐学”教学主张,打造“乐享课堂”,让“乐学”和“分享”共生长。我带领学校团队以省级立项课题为引领,以科研的力量推动“乐享课堂”的校本研究。

在我们的“乐享课堂”里,“快乐”与“分享”成为学习活动的两个关键因子。我们创设乐于思考、乐于探究、乐于实践、乐于合作、乐于分享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亲身经历、参与、体验各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感悟课堂的学习情趣,点燃智慧的火花,生成知识理解,发展各种可迁移的、关键的思维以及交往和学习的技能。“乐享课堂”的“乐”是学习的启动机制、维持机制与保障机制。一是“由趣而乐”,那是学习切合自身的趣味、触及已有经验、时而自然流露的情感反应;二是“由知而乐”,那是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感悟、体悟和顿悟而产生的源自生命内在的“知性之乐”,是一种深层的、更加持久的、更有价值的学习情感。“乐享课堂”的“享”蕴含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合作、质疑、辩难、反思等,达成学习的“分享”,使知识实现由个人维度向社会维度的转变。“乐享课堂”所期待的,是个人的自主建构与集体的合作分享的相互整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乐享课堂”所追求的,是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激发他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所具备的认知、情感乃至身体的完美统一。

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构建了“乐享课堂”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模式,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及操作路径,提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样态与鲜明标识,并积累了丰富而生动的典型案例。这三年,我的语文课堂向老师们开放,老师们点题,我上示范课,身体力行地诠释“乐享课堂”的内涵与操作;我和老师们一起备课,一遍遍地打磨“乐享课堂”的教学模式;老师们写案例、论文,我逐篇阅读、修改,学习他们的经验,与他们分享我的思考。我们一起研究、一起经历、一起收获。“同伴互导”“思益教学节”“崇文书院汇课”“校长课堂”等一系列创新、实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让府小的课堂悄然改变。课堂的样子就是教师的样子、儿童的样子,课堂的境界就是教师生命的境界、儿童生命的境界。“乐享课堂”照耀下的府小师生,活泼泼地、幸福地拔节、生长。

2021年10月,我调任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分管全区的小学教研。“双减”“双新”背景下,我带着工作室团队做省级课题“学科育人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习生态的优化研究”;和语文研训员共同探索学习任务群、“教—学—评”一体化等语文课标关键问题;指导各学校开展好校本研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回望这一路走来,我最自豪——我是小学语文教师,我最欣慰——我一直在努力,我最快乐——被我爱的学生和同事们也一样地爱着。

未来,正在前方,依然等待着我活泼泼地生长。※

(刘红,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全国小语会青年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