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梳理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作者: 唐恂奕【摘 要】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只有通过语言实践,人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才能有所发展。对语言进行系统梳理,探究其内涵与本质规律,才能对语言有高质量的理解,有良好的认知建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应立足语言实践,从文字梳理、文本梳理、目标与资源梳理三个方面来探讨“梳理与探究”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梳理与探究 语言实践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
一、梳理生字新词,探究汉字规律,培养识写理解能力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语言实践,促进其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每篇课文里都会有生字新词,它们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
1.围绕汉字的特点进行书写指导。“梳理与探究”板块对第一学段的汉字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八角楼上》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字“夜”,虽是生活中的常用字,但学生书写时最后两笔的笔顺特别容易错。示范书写时,教师可将“亠”“亻”“夕”和最后一笔捺以“部件组团”的形式呈现,尤其是范写到“夕”时用红色粉笔范写。教师应告诉学生:“夕”的甲骨文是半月形的,它的本义指月亮刚出现的一段时间,后来用“夕”表示夜晚,所以“夜”的意思和“夕”字有关;书写时,要先把“夕”写完整后再写捺。这样,借“夜”的字义理解来理清“夜”的笔顺。
“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这是语文课标中对第二学段汉字识写的要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要求掌握汉字“肃”的书写。教师让学生自学笔顺并提问:“按照笔顺规则,从第四笔开始可以从左往右写,为什么这里要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撇、竖,最后才写小小的撇和点?”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中间一竖定点,两边的撇、竖定距离,这样定点定位地书写,字就特别好看。像这样的汉字笔顺问题,在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中也有,如“蔽”“陷”等,学生都可以通过对所学汉字的书写特点自主梳理,探究出规律来,从而实现独立识写能力的提升。
2.根据字词的类别多种方法理解。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会有许多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物品名称、行为动作、历史事件等。梳理相关字词的时候,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字词的字面理解上,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借助实物、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拓展补充资料等方式走进故事,走近人物。
例如《八角楼上》一课,文中有“井冈山”“光辉著作”“清油灯”等这样的词语,一个一个讲解过于低效。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本课的生词按事物、动作、时间分成三组,让学生在认读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分组的秘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这些词语:“单军衣”是用单层布料做成的军衣;用看实物、看插图的方式了解“灯芯”“清油灯”,又拓展补充资料,了解使用“清油灯”的历史;借助《十二月花名歌》《春节童谣》等作品的阅读经验以及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寒冬腊月”,通过朗读加深对“冷”的感受;借助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用换词法(找近义词)理解“凝视”“沉思”“察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夜幕降临”,填句子“每当 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将自己的生活思维转换进语境中重新表达。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方法,感受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以及毛主席工作时的忘我精神。这与之后的课文理解建立了必要的联系,对体会人物形象起到了铺垫作用。
经历了观察、分析、梳理和探究,学生能自主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构字规律、书写规则,以及理解词语的方法等,进行词语积累,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感受汉字文化的深厚内涵,为更进一步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二、梳理故事内容,探究概括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的规律提示我们,初读一篇课文应当去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事实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大多存在概括能力不强的问题。选入统编版教材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的描写英雄壮举,如《狼牙山五壮士》;有的赞美群众智慧,如《冀中的地道战》;有的颂扬人物的美好品质,如《朱德的扁担》;有的描写伟人的童年故事,如《不懂就要问》……这些故事分布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教师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1.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未做“整体感知”的具体要求,但是教师应该有引领学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否则学生学习课文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常常会教学生把话说完整,把事情说清楚。要说清楚一件事,就要说清楚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在《八角楼上》这篇课文中落实“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可将课文中的众多词语梳理为三组:毛主席工作时用到的物品、工作时的动作和工作的时间。再加上人物、地点,学生就能看着板书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抓住关键词感知故事内容。语文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概括文本内容”。面对中年级课文逐渐变长,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逐渐复杂这些情况,教师可以教学生借助行文线索去梳理故事内容,即引导学生去确定主要人物,梳理表示时间、地点、事件的关键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编在四年级上册,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周恩来立志;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感到疑惑不解;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教学时,教师分别引导学生去关注每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这些关键词句,先尝试概括三个小故事,再找到三件事情之间的联系:有的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概括,说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的学生加入关联词,用因果梳理法概括;有的学生加入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件。这样,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也就水到渠成。
3.概括小标题,了解事件梗概。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取主要内容”“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技能梳理课文主要事件,把长文读短,浓缩成小标题,在脑海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结合文章情境以及课后习题要求,教师出示山形图,让学生照样子填一填,再说一说故事的大概内容。再如《金色的鱼钩》,教师出示鱼骨图,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主要事件,概括小标题,再借助小标题,用通顺连贯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指阅读者通过直觉在短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的一种能力体现。教师应带着“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表达,避免面面俱到的字词句篇讲解。
三、梳理目标与资源,探究策略途径,培养鉴赏与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学习资源支撑着教学全过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独特性在于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革命性,目标与资源的梳理有利于确定感悟独特育人价值的策略,体会人物品质的途径,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
1.基于课标与学情,梳理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教师首先要学会将语文课标分解,特别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部分,并根据教材、学生、资源等具体情况,形成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可测评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是构建学习目标的前提。《金色的鱼钩》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描写长征故事的小说,通过同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故事的大背景“长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学生已有一点对小说类课文如何阅读的经验,他们自然会去关注小说三要素。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知识之本、能力之本、情感之本。但是,《金色的鱼钩》所描绘的事情毕竟远离学生生活,他们所了解的背景毕竟也只是一些不成体系的文字材料、图片、影视作品,与文本达成情感共鸣是一个难点。再者,虽然学生已有了小说的阅读经验,但《桥》是微型小说,《穷人》又情节简单,而《金色的鱼钩》篇幅比较长,情节曲折,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感悟人物形象方面难免会有疏漏。只有分析学情,尊重学情,教师才能更好地制定学习目标,明确“教”与“学”的方向,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
据此,教师应在对语文课标中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金色的鱼钩》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课的学习提示做进一步分解,以此形成更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比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向技能类训练),感悟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指向语言感悟能力训练),交流描写对话和心理的句子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指向习作训练)。
2.基于活动需要,梳理学习资源,探究学习途径。活动需要资源支撑,也需要恰当的途径去达成。首先,做好课内资源及其运用的梳理工作。课本自带的插图、阅读链接和课后习题等,都是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基于学习活动的需要,做好资源的开发和梳理工作。例如教学《八角楼上》时,教师设计了“认识一位伟人”“了解一个故事”“品读一个冬夜”三个学习活动,利用插图让学生初识毛主席,理解“拨”“凝视”等动作,认识“清油灯”“灯芯”等物品,找到描写“一个冬夜”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后的两个习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以及抓关键词句品读的能力。这两个习题有助于达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其次,做好课外资源的拓展补充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教师要适度拓展,引导学生由个体看到群体,由一个英雄看到所有革命者的情怀、理想和追求。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教师可以把《黄继光》《刘胡兰》等课文再次汇总品读,组织观影、阅读、沙龙研讨等活动。当学生对所接触的内容有困惑时,教师不局限于表面的解释,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一张图片、一段视频远胜于单纯的文字解说。例如《七律·长征》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明明“远征难”为何“不怕”?为何“等闲”视之?教师可以引入长征组诗品读朗诵,引入长征故事交流分享,引入长征影片观看……在丰富的课外资料中,师生开展各类语言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找寻革命理想,体会革命斗志,昂扬革命精神。
3.基于表达需要,梳理任务情境,提供语言鉴赏和情感交流平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与其他课文一样,也需要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文本资料等,梳理出适合的任务情境,给予他们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平台,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例如读完《金色的鱼钩》后,教师应创设具体的任务情境。任务一:复述故事。要求:结合课外了解的资料,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等信息;借助板书,讲清楚故事内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把重点情节讲具体,关键之处可以配上恰当的动作、表情等,把人物形象讲生动。任务二:阅读创作。要求:阅读推荐篇目,继续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通过阅读和资料整理,展开想象,尝试创作小说。这样的任务情境,一是能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深化理解,提升复述故事的能力;二是对长征精神的再学习,与单元习作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巩固单元语文要素的平台,体现课内外阅读的整体化设计。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只有通过语言实践,语言与思维才能同步发展。对语言进行系统梳理,探究其内涵与本质规律,才能对语言有高质量的理解,有良好的认知建构。通过对课文生字词的梳理,学生对汉字规律的探究意识增强了,自主识写能力有了提升。通过对故事文本内容的梳理,学生掌握了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语言概括能力有了提升。通过对学习目标与资源的梳理,学习活动就会有合适的策略途径做保障,语言的鉴赏与情感的交流就会有表达的空间。因此,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立足语言实践的“梳理与探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梨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