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故事的奇妙,童话剧我来演
作者: 王璐【摘 要】 教学童话故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故事,从语言、动作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在童话剧表演的情境下,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关键词】 创设情境 童话教学 创编剧本 表演
一、情境创设,理清脉络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马上要举办“校园童话艺术节”了,艺术节上有丰富多彩的活动:童话剧表演、童话世界绘画展、创意童话故事会等,我们班领到的任务是童话剧表演。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三篇童话,又一次走进童话世界。童话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板书:奇妙)
(出示单元页)引读: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
【设计意图】创设“校园童话艺术节”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推动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这篇课文,一起试着来读一读、编一编、演一演。
3.出示《西门豹治邺》课后习题中的剧本,比较剧本和普通课文的区别(剧本前面有人物、地点、时间等基本信息;剧本内容以语言为主,辅以动作、神情等;剧本可以根据内容分成几幕来表演。)
4.这篇课文的主角都有谁?(板书:王葆、奶奶)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幕来演?(第1~4自然段:王葆出场啦;第5~17自然段:洗脚拉锯战;第18~21自然段:奇妙的幻想)
【设计意图】用已经学过的剧本结构信息与课文作对比,为下面的剧本编创及剧本表演做好知识储备,以分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演绎“王葆出场啦”
1.第一幕只有一个主角,是谁?(王葆)他在干什么? (自我介绍)
2.假如你是王葆,能来介绍介绍自己吗?(出示评价标准:正确流利、生动自然)
3.指导读第1自然段,读出王葆的可爱。
这段话里有个字总在出现——“我”。重读这个字,再加上动作,你会介绍得更好。
4.自我介绍一般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可王葆还在接着说,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并随机交流:
(1)宝葫芦:你们在别的故事里见过谁也有宝葫芦吗?(《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2)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和我们一样的少先队员。
5.小结:让普通人和神奇的事物相遇,这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奇妙!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王葆进行自我介绍的形式,学生快速将自己代入课文角色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感受主人公王葆的天真可爱。同时,将普通人与神奇的事物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来,学生初步感受童话的奇妙。
活动二:探秘“洗脚拉锯战”
1.读对话。
(1)指名读奶奶与王葆的对话。
(2)交流评价,体会人物特点。
预设:“乖小葆、好小葆”——读出奶奶的慈爱。(板书:慈爱)
“怕冷、怕烫” ——读出王葆的调皮。(板书:调皮)
追问:王葆仅仅是因为怕烫或怕冷而不爱洗脚吗?(其实是想听故事)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王葆特别爱听故事?(由“就得、非得” 引导得出王葆爱听故事的特点)
2.读剧本。
(1)(将奶奶与王葆的对话改成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瞧,这样一变,就是剧本啦,不过还缺两句,你会把旁白变成人物语言吗?(“洗脚水刚好不冷也不烫,你非洗不可。”“什么!剪脚指甲?那不行!” )
(2)男女生分角色读。
(3)瞧,每逢奶奶让王葆做什么就得讲个故事,这成了他们的——“规矩”。“规矩”原本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规矩”又是什么意思呢?(温暖有爱的约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紧扣人物语言,“读对话”“读剧本”两种不同形式的分角色朗读,层层深入,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最后又紧扣“规矩”一词,对比不同场合中的规矩,感受奶奶与王葆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3.加动作演剧本。
(1)人物语言会读了,剧本还需要有一些动作和表情的提示,这样我们才能演得更生动。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添加在括号里。
一面(撵)我,一面(招)手
一面(溜)开,一面(摆)手
(撵)上了
光着脚丫,一下地就(跑)
胳膊给奶奶(拽)住了
“撵”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①驱逐;②追赶。本文中的“撵”是什么意思?
(2)同桌配合,加上动作演一演,也要注意表情。
(3)师生共演。老师演奶奶,一位学生演王葆,其他同学做评委,说说小演员演得怎么样。(出示评价标准:语气符合人物性格、动作自然)
(4)指名评价,并通过评价,再一次引导学生发现王葆的调皮以及奶奶对王葆的疼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着重在剧本表演,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再一次仔细地阅读文本,并通过表演这一形式将自己的理解外显出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4.读宝葫芦的故事。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到底有多好听,才会让王葆听了还想听呢?我们一起看课文的第15~17自然段。
(1)完成表格 。

交流表格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提炼——人名:有意思吗?再往下可能会是谁?来历:各不相同。结局:要有什么就有什么。
(2)奶奶的故事奇妙在哪里?(板书:来历奇特、结局幸福)
(3)奶奶的故事里有王葆的影子吗?
预设:“王五肯换衣服”这个故事可能就是奶奶在王葆不肯换衣服时讲的。“水蜜桃”“大花狗”可能都是王葆的心愿。
小结:奶奶的故事专为王葆而讲,让他听话,也希望他幸福,这正是奶奶对王葆的爱的真切体现。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紧扣“奇妙”展开,引导学生发现奶奶讲的故事的奇妙之处——宝葫芦总能给人带来幸福,为后面揭示这本书结尾“王葆丢掉宝葫芦”埋下伏笔。同时,通过“奶奶的故事里有王葆的影子吗”这一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藏着奶奶对王葆的期待与祝福。
5.创编宝葫芦的故事。
(1)这几个自然段中,宝葫芦的故事都是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的,奶奶讲的时候肯定不可能这么简短。你能发挥想象,将故事讲得更加完整、更加奇妙有趣吗?你也可以自创一个更有趣的宝葫芦的故事,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创编小能手。(评价标准:故事完整、主人公有奇妙的经历、语言生动有趣、故事讲述生动流畅 )
(2)小组合作创编故事,也可以合作表演故事。
(3)小组汇报,评选创编小能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他评,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使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同时,创编故事练习体现了分层设计,或沿用,或自创,或独立讲述,或小组表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有所选择,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有所提高。
活动三:激发“奇妙的幻想”
1.过渡:这些奇妙的故事,也激发了王葆奇妙的幻想,默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
课件出示:当他 时,他想要拥有一个宝葫芦。
2.你猜他得到宝葫芦了吗?(播放王葆获得宝葫芦的电影片段)
3.王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葫芦,奇妙的经历就此开始了。但是你看故事的结局(出示王葆把宝葫芦一脚踢开的图片),他把葫芦给踢开了,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同学赶紧到这本书里去一探究竟吧!你也可以任意选择书里的其他有意思的情节和同学一起演一演。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电影片段中的“得到宝葫芦的激动”与结尾“生气地丢掉宝葫芦”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作对比,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在剧本表演这一任务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凤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