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策略

作者: 张亚玲

【摘 要】 革命文化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单篇零散呈现”和“单元主题集中呈现”可搭建出不同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践行革命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将语文要素与革命文化基因有机整合,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革命文化 语文教学 实践路径

革命文化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革命性。语文课堂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无疑是展现革命文化的最佳平台,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学习任务群”的统领下,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渗透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中。依托学习任务群中提及的教学提示,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及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革命题材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呈现方式:

1.单篇零散方式呈现。小学语文教材通过涉及革命英雄人物、相关节日、重大事件,以及纪念活动等相关的作品展现革命文化。除了课文,还以插图、习题、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等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革命文化,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发展。

2.单元主题集中方式呈现。以单元形式的文本呈现,通过“学习任务群”统领下的革命文化学习,促进学生集中感受革命文化独特的时代感,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单篇零散方式呈现的文本的教学策略

陈先云先生认为,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领域: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据此,高年级单篇呈现的革命文化作品,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补充资料,布置预习任务。革命文化作品的内容往往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受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教师要系统地查阅相关材料,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提前布置好预习任务。如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可能产生如“冀中在哪里”“什么是地道战”“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在地道战中如何作战”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辅以视频、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及时弥补学生的知识空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观看优秀影片及纪录片。观看与文本相关的优秀影片及纪录片,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位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村支书。在教学过后,教师可以播放与故事内容很接近的纪录片《时代楷模——黄文秀》——暴雨倾盆,山洪暴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看望身患重病的父亲后,连夜赶回驻村点,不幸被洪水卷走。学生体会到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对课文主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创设教学情境,感受人物内心。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总是和特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下的学习过程能够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对当前学习的内容加以“同化”“顺应”,从而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建构。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抓住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描写,揭示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学习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编排,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走进人物内心,拉近学生与故事的距离。这不仅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价值观念、品格素养不断健全的过程。

4.参观红色革命文化基地。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烈士陵园扫墓。扫墓之前,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前搜集本地烈士陵园的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扫墓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讲解搜集到的资料。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文化,根植红色情怀。

二、单元主题集中呈现的文本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革命主题编排的单元教学,教师可将整个单元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下面,笔者呈现四个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1.古诗与现代文相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现代文,有关革命文化主题的选文都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不同文体间都具有相通点。教师可以先以英雄人物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为抓手,教学现代文《狼牙山五壮士》,再教学《七律·长征》,通过作者精练的笔法概括红军的战斗历程,感受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同的文本体现了同样的革命精神,诗歌与现代文相结合进行联动教学。

2.以读促悟。“以读促悟”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常用方法。《七律·长征》歌颂了红军奋勇向前、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决心,并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句子表现出长征的艰苦和危险。长征是一场艰苦的远征,在朗读时需要以平稳的语速、坚定的语气来表现红军在持续不断的转移中展现出来的钢铁意志。教师需要搭建起文本内容与学生情感体验间的桥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朗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语言,感受形象,感悟主题思想。

3.开展故事大赛。革命文化题材的故事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可为学生创设讲故事的条件,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例如在教学完《七律·长征》后,教师组织开展“长征故事会”活动,学生在课后查找有关长征的故事,在班级中进行分享交流。通过讲故事、听故事,学生被长征中红军将士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动。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传承革命文化,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4.“1+X”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终身学习,教学过程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长征的故事》《闪闪的红星》《远山灯火》等红色经典书籍,让学生体会到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学会珍惜感恩,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

革命文化作品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合理利用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红色基因,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