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 钟丽【摘 要】 体验式习作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生活,并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写作内容,以此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体验式习作 感受与体验 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体验式习作教学以体验理论、经验学习理论、写作心理学原理、主体性教育理论等为基础依据,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深度体验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发挥体验式习作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学中,体验式习作教学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用,创新教学观念,该种教学方式不是单独应用并发生作用的。有效实施体验式习作教学,能够提升语文习作课堂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体验式习作教学的作用,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包括读写结合、活动体验、创新引导、情感渗透,以及评价激励。这些策略指向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读写结合,丰富语言文库
阅读和写作被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核心技能: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和语言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而通过写作,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需要以阅读作为支撑,“悦读”“乐写”两者相互结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结构与句子特点等,才能将其应用在自己的文章当中,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但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学习,它是课内课外、日积月累的习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利用课文的学习,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同时,教师可利用“阅读打卡”任务引领,利用“读书吧”进行反馈交流,让学生通过“摘抄”进行积累背诵。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学习中,笔者设计了两轮阅读打卡任务:第一轮,学生先结合批注和文后“思考探究”,大概了解故事内容,并积累句段;第二轮,设置“精彩故事情节品读”和“人物形象品析”任务,学生再次翻阅。两轮读完,无论是整本书的内容,还是精美句段、精彩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再进行“写梗概”的教学,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活动体验,指导个性化创作
体验式习作教学主要以体验活动为基础。教师利用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与世界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体验进行思考,再逐步拥有独特的想法观念,最终实现自我情感建构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时,笔者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读预习课文,并按照课文的叙述内容自己动手制作竹节人,描述竹节人的玩法。学生因为有了真实的活动体验,在描述时不仅条理清晰、侃侃而谈,而且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失败时的懊恼、成功后的喜悦等,从而为完成单元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引导,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将体验后的独特感受通过习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思维活跃度高,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更流畅,反之,则会出现语言逻辑混乱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习作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活跃度,更好地完成习作。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时,教师首先创设了“坐飞机去原始森林探险”的情境——通过播放视频,并加上简练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进一片神秘莫测的原始丛林。视频结束,教师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口头叙述出来,共同分享。学生的思维被积极有效地调动起来,思维处于一个清晰、活跃的状态,自然能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情感渗透,提高语文素养
习作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教师在实施体验式习作教学时,需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体验生活,坚持以学生的自我感受为中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时,学生写植物,一般是从枝干、叶子、花朵、果实几个方面入手,抓住颜色、形状、气味,写出植物的特点。教师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朋友”一词上,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的好朋友是谁,自己与朋友是如何相处的。这时,学生的思路瞬间就被打开了,回忆生活经历,把习作任务和生活经历勾连起来。下笔时,学生笔下的植物成了他们亲密的“植物朋友”——或是在桃树下与其共同起舞,或是在阳台上给绿萝喝水,陪伴它们晒太阳,又或是烦恼时对着水仙倾诉……就这样,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别具一格的《我的植物朋友》就诞生了。
五、评价激励,凸显主体地位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能够体验完成习作的成功感,实现“想写、会写、写好”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已经给出了很多方法:运用连续问句或内心独白直接表达,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间接表达等。通过学生的课文学习情况来看,本次习作难度适中,于是,笔者没有按照以往习作教学惯例即先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去写,而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预写,只提出一个要求——通过一件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写完后,笔者通过浏览所有习作,发现全班学生共同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梳理出具体的五条标准。(见下表)

笔者先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同桌互评,找出习作中的一处亮点,读给同学听,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对照标准,查缺补漏,修改不足之处;接着,笔者从学生的习作中选择一篇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在情感上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在写法上可以供学生模仿借鉴的优秀例文,让全班学生再次共同欣赏,然后再次修改。这样的讲评模式,既优化了习作指导,也优化了课堂流程。
当然,学生自评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再评,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及方法,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
总之,有效实施体验式习作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关注一些具体策略,充分考虑教材、学情和语文课标的要求,还要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出发点,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感受与思想感情。教师应激发和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将学生内在的潜力调动出来,让学生“不怕写”“爱上写”,让写作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西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