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传承的小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章芸

【摘 要】 古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应着力落实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以知人论世、想象体验、诵读感悟为路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文化传承 古代诗歌 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以文载道、以文化人。鉴于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代诗歌涉及较多的是关于传统节日、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及精神文化内涵。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借助古代诗歌的学习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呢?笔者梳理出以下三种路径。

一、晓背景,知人论世

古代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无论是诗句语言的表达,还是精神思想的映射,对于现代的儿童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而这样的疏离感也确实给学生的有效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在采用知人论世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1.课前了解法。在统编版中高年级教材中,古代诗歌多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古诗作者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资料的任务。例如在教授《夏日绝句》一诗时,学生首次接触到诗人——李清照。该诗所编排进的课文中另有两篇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那么,诗人何以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般沉郁悲壮的诗句呢?在教学之初,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学生就能明白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因此李清照发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呼喊。由此,学生领会了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中印证法。古代诗歌的创作讲究赋比兴,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并不会固定出现在某一环节,故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边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选择适当的时机,循序渐进地渗透,一边利用背景资料印证文本,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庐山是一座有着什么特点的山?李白对名山又有怎样的情怀?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提问,在引导学生品析古诗的同时,出示相应的背景资料,以此帮助学生领悟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3.课后补充法。用典是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教材中往往会提供注释。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背景资料,但不宜过多,如上文所提到的王昌龄的《出塞》一诗中诗人引用了“龙城飞将”的典故。教师在教授时应将教学重点落脚在感受边塞自然环境的萧条、苍凉,体悟作者希望边关能够稳固、人民能够安定生活的心情,名将李广的故事便可简要带过,利用课后拓展环节,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以作补充。

在操作实施知人论世的理解策略时,教师在课前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及诗人的生平事迹,并能结合古诗筛选出有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灵活地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古诗。如能做到这些,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单篇古诗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品画面,体验想象

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是至关重要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观诗人之所观,想诗人之所想,悟诗人之所悟。学生在体验与想象中,品味出诗歌背后的意蕴,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激活插图,图文结合法。小学语文教材中均以彩墨画的形式为古诗配图,画面内容多能凸显古诗表达的要点,有形有色,趣味盎然。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重视插图的作用,借用插图辅助学生理解诗歌描写的画面及意蕴,那么古诗的学习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插图是以静态的画面呈现的,而诗歌文本却往往兼有动态描绘。在借助插图的同时,教师还需激活学生的想象,补足画面之外的内容,让插图“活”起来,这样便能够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还原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与情感力量。

2.勾连生活,诗眼推敲法。古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或风俗不一定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鉴于此,教师应找到古诗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帮助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对古诗的理解。如在教学《池上》一诗时,学生如何能真切理解诗中儿童顽皮可爱的形象呢?教师可抓住诗中的“偷”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偷”在诗中的意思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做”,并联想自己在生活中有何“偷做”的小故事,从而换位思考“偷采白莲回”的小娃顽皮、可爱、天真、活泼的人物形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3.具身认知,身临其境法。写景抒情类的古代诗歌在统编版教材中数目较多,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中。针对这类文本,如果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则更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情趣。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水波潋滟”的动态图后又相机播放夏雨滴落的声音,并用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晴空万里,阳光洒在西湖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这潋滟的波光像什么呢?雨天的西湖也很奇特,听着雨滴的声音,你眼前的西湖又像什么呢?教师在视觉、听觉这两方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点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西湖之美,将情境再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蕴。

三、鉴语言,诵读感悟

“诵读”不等于“朗读”。诵读,要从古诗的声律气韵入手,平长仄短、抑扬顿挫,所以常常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优美的意境中,由此产生画面感、音韵感、情趣感,养成良好的语感,还能怡情养性。因此,诵读应当是古诗课堂上的“主旋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诵读策略。

1.不求甚解,粗读法。宋代教育家张载曾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小学生初学古诗,由于其文学积累和生活阅历有限,还达不到文学鉴赏的程度。教师在教学起始阶段,不妨学习古人学诗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如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代诗歌的课文便是《江南》,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尤其诗歌后五行采用了反复咏唱的方式,勾勒出一幅鱼儿围绕荷叶游动的动人画面。学生在学习时,教师无需过多分析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不刻意地关注一字一词的意思,使学生在粗略吟诵中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其实,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前一分钟的古诗诵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不求甚解的熟读吟诵中,随着时间的累积,学生便能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熟悉古代诗歌这一文体的表达特点,也将在长期的熟读吟诵中慢慢感悟其中的意蕴。

2.想象画面,细读法。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极为凝练的,但诗人的心中往往藏着一个个广阔的世界,或苍凉,或欢愉,或积极向上,或缱绻忧愁。何以透过凝练的文字去窥探诗人的所思、所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身临其境,与诗人对话。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碧波之上白鹅畅游的生动画面,将画面感诵读出来;在教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并通过诵读表达出来……边想象边诵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还可以通过画面的想象更好地入情入境。

3.延伸课外,诵读法。语文的学习若仅着眼于四十分钟的课内学习,那便将学习的渠道狭窄化了。要想真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古为今用——教师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拓展,如“跟着古诗游南京”“诗词里的中国”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实际走访古代诗歌中描绘的人文古迹、自然风光。学生在实地游览后,随即吟诵所学诗歌,制作自己的“实地古诗吟诵集”。在课外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赏析,如此,便能自觉实现对诗句的品悟。※

[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指向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案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NJJK14-L02]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