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给儿童口语交际“现场感”

作者: 周朦佳

【摘 要】 教育戏剧将戏剧手段运用于教育和课堂教学,即在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中。教育戏剧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因卷入而唤醒前经验,因冲突而生长出新经验,因表达而实现“教育的升华”。

【关键词】 教育戏剧 口语交际 真实情境

一、教育戏剧的特点

1.内容:与社会生活相关。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十分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素材选择尊重学生天性,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交际目标符合现代交际的文明规范。

英国戏剧家彼得·布鲁克在其著作《空的空间》中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在他看来,只要人类活动有旁观者,就是一幕戏剧。这与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的编写理念不谋而合。

2.形式:与儿童学龄相适。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渴望在探索中去发现世界,在实践中去认识世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1],强调语文学习的情境性与实践性。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手段于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科目和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践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2]可见,教育戏剧可以结合研讨主题为学生提供新的活动形式,打破课堂空间,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目的:与口语交际相似。口语交际有三个维度:倾听、表达、应对。教育戏剧的元素、策略往往与学生的表达、交流、情感、想象、团队意识、领导力等联系在一起。

英国戏剧教学泰斗桃乐丝·希斯考特主张:放慢步伐,让学生在参与教育戏剧的过程中反思和察觉他们自己的内在意识。教育戏剧能够帮助学生内省自身,口语交际教学则在语文课堂再现社会生活:两者都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反思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教育戏剧应用于口语交际的积极意义

1.课堂:有情有境,师生入戏。教育戏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创设情境,全员入戏。以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为例,在进入学习内容之前,教师就会先创设情境:“孩子们,现在我们身处森林,请你发挥想象,这片森林里有什么,请你用‘定格’的方式表现你扮演的事物。”身处森林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情境表演。

再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孩子们,现在我们将乘坐时光机穿越到20年后。请你们闭上眼睛思考,20年后的你们正在做什么。思考1分钟,当老师让你们睁开眼时,请用“定格”的方式表现你们长大后的职业。时空穿越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更有代入感。

以上活动不是要学生去演戏,也没有给学生灌输任何资料,教师没有介绍森林里有什么,也没有介绍各种职业,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戏剧的元素去引导学生发掘已有的知识,并加以运用。

有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入戏,教师也需要进入情境中与学生一起表演。这时教师不再是评价者,学生对教师也会更加亲近,课堂氛围会更加轻松。

2.学生:入情入境,全员参与。教育戏剧理论认为,小学生是好动的,是有创造性的,是需要自由的,教师应赋予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教育戏剧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为例,教师提前让学生回家收集小动物的资料,并记住该动物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定格”的方式,教师让学生扮演那个有趣的动物。可以在组内进行“我演你猜”活动——猜出答案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猜不出来的学生可以请表演者答疑解惑。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提问的方式,及时提醒学生提问要有礼貌,回答问题要口齿清晰。

这样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导者。借助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在课堂上会更自如,从而对口语交际课产生更多的兴趣。

3.目标:设情设境,三维一体。口语交际是一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会十分关注学生的表达:说得是否通顺,表达得是否有逻辑等。何为“交际”?首先要会听,能够听懂别人话里的意思;其次会回应,能够正确回应别人,与对方展开有效的对话。所以,口语交际的目标不只有表达,还有倾听与应对。

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打电话”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表达上,先介绍自己的身份,再讲明自己打电话的目的;在倾听上,认真听电话中别人说的事情,能够转述。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后,教师运用教育戏剧中的游戏——传声筒,能够更好地达成目标。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传一句话,比一比哪一组传得又快又准确。游戏结束以后,学生要在组内进行反思讨论:传得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次传得不好,是哪里失误了?经过几次讨论,学生总结出“传话的人需要口齿清晰、说话有条理,而倾听的人需要集中注意力,不开小差”的结论。随后,教师再次带领学生进入打电话的情境中,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达到训练的要求了。

再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表达上,能够用恰当的、让听的人感到舒服的语气说话;在倾听上,感受同一句话用不同语气表达时的区别。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判断说话的语气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这时候,就需要用一些教育戏剧中的小游戏做铺垫,比如用一个“啊”字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好的”来表达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心情。通过几轮尝试,学生认识到语气也可以表达态度。随后,教师可以引入真实事件,邀请当事学生还原当时的情境,再请该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讲一讲自己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

至此,学生已经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已知的情况会处理了,那未知的呢?教师可以创设新的情境,请学生小组合作,商量解决方案。这样的课堂,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体现了“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倾听、表达与应对能力都在相应的情境中得到锻炼。

如今,教育戏剧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中。从课堂氛围以及教学效果来看,教育戏剧与各科的组合确实不错。但是,教育戏剧在给课堂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对课堂纪律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将教育戏剧的教学手段融入学科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将规则提前制定好,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49-52.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