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小琴

【摘 要】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缺乏逻辑性与关联性,导致学生难以抓住教学重点,难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主问题设计被提出。它的提出和运用,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提问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主问题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梳理,提炼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设计主问题。主问题是学习任务的核心,是整个学习任务中最重要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深度合作与参与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一、初步阅读阶段设计主问题

初步阅读阶段是培养学生基础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还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故乡》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阅读课文后,请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自己对文中‘故乡’的印象。”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在阅读中寻找答案。经过初步阅读,他们很快就从中发现,作者在课文中写得最多的是印象里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差异,进而总结出“变”字。学生在掌握了“变”这一关键字以后,便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把握。

同样,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找一找文中不同人物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学生在阅读中将文中每个人对于勒的称呼标记出来,也主动思考为什么他们对于勒的称呼会有所不同,进而激发深度阅读的欲望。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以后,教师可沿着主问题设计一些分问题,如母亲和父亲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等,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文本分析阶段设计主问题

文本分析阶段是培养学生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该阶段设计的主问题应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主题是什么,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主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1]。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性格、行为、言谈举止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角色在文本中的作用。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后,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范进为什么发疯?周围人的态度有哪些变化?作者的创作用意是什么?”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便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发现在范进中举前,周围人都在嘲讽他、看不起他,而在范进中举后则全是夸奖与奉承的话,原本看不起他、嘲讽他的人在范进面前变得畏惧他。“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寻找课文中范进周围人物的变化,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为深度阅读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做好铺垫。”[2]

又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中的《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变色龙在不同背景色下的颜色变化视频,然后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以‘变色龙’作为文章的标题?”再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主旨。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课文中的人物面对同一件事,只因狗的主人不同,就如同变色龙一般不断变化自己的话语与嘴脸,时而嚣张、时而畏惧,其形象让人作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始终将所学内容牢记心间。

三、深度阅读阶段设计主问题

深度阅读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和价值[3]。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的主题以及主题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激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主问题深入剖析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理解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和角色性格的复杂性[4]。

如在学习《故乡》一课时,学生在深度阅读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你认为作者更看重自己与杨二嫂的关系,还是更看重与闰土的关系?”学生经过细致分析可以发现,作者与杨二嫂沟通时更加轻松,而与闰土沟通时双方都十分拘谨,闰土对作者的态度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亲近,更多的是敬畏。杨二嫂跟作者说话是为了得到她想要的东西,而闰土的陌生则是被封建思想影响的结果,所以作者更看重自己与闰土的关系。在该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会增多,尤其是在个性化解读阶段,学生也会进一步理解课文主旨。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主问题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孔乙己为什么如此看重他的长衫?”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投入阅读中,经过仔细阅读,他们会发现孔乙己放不下的是读书人的身份与脸面。如果孔乙己能够不这么看重读书人的身份和脸面,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但封建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四、结束阅读阶段设计主问题

结束阅读阶段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的文本进行总结、评价和应用,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因此,在该阶段设计主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所学文本的主题是什么,以及通过哪些情节、人物和语言展现出来,以使学生对文本的中心思想有清晰的认识[5],进而引导学生将所学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在现实中有何启示和借鉴。

主问题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0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于勒还会有改变吗?为什么?”学生回顾课文时会主动寻找关于于勒性格特征描写的语句,由于学生的观点不同,势必会出现“会改变”与“不会改变”两种观点。为了让学生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做推理,从而找到关键信息。学生在寻找信息支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与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发?联想到现实中的哪些事?”学生在经过思考后会说:“自己要对别人的评价有清楚的认识,不能因别人的评价便飘飘然或气馁……”通过自我总结,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锻炼批判思维,认清现实与自身。

此外,在阅读结束阶段,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语概括所学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主问题设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内化。同时,主问题设计的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深入思考问题,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主问题设计的质量和启发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方乃义.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6): 120-122.

[2]张寅南.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35): 96-98.

[3]崔中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优化 [J].知识窗(教师版), 2023(10):99-101.

[4]杨海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0):118-120.

[5]刘承欣.统编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根思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