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养立意的“三味课堂”建构与实施
作者: 瞿德泉 沙建华 袁浩【摘 要】 南通市小学语文团队实践和探索“三味课堂”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几位老师对该研究主题以沙龙的形式进行了汇报研讨,与会专家肯定了该范式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 三味课堂 建构与实施 语文实践
沙龙研讨
【现场主持】
瞿德泉,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研讨嘉宾】
沙建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如东县掘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施晓玲,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杨 艳,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书记
顾炳燕,南通市骨干教师,启东市南苑小学教导主任
李继东,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徐 薇,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
瞿德泉:各位老师,今天利用这么一个机会交流汇报我们南通小语团队开展“三味课堂”研究的一些情况,向大家汇报我们的思考、实践、探索和收获。
自2008年王爱华老师提出“三味课堂”以来,我们一直在实践,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的观念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沙校长您好,您执教的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获得了首届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展评大奖。请您谈一谈,这节课是如何体现“三味”理念的。
沙建华:自2008年秋季至今,已经过去了16年,磨课过程却历历在目。为了上好这节课,王爱华老师听了我3次试教,每一次指导都刷新了我的课程观与儿童观。
第一次试教,我情感充沛、自我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课后,王老师说:“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上课的这些学生才三四岁,他们对‘非典’的记忆是模糊的,对医护人员的感知也是苍白的——脱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仅凭抽象的文本语言是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主动学习欲望的!”一语点醒梦中人:语文教学既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儿童,从儿童的真实学情出发,去选择、整合相关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丰富儿童的认知感受与体验。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第二次试教,我适时适度补充了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成功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情感。王老师又说:“这节课的人文性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工具性体现在哪里呢?这篇课文改编自一则新闻报道,文本语言有什么特色?哪些文本语言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值得细细推敲品味?”对啊,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情感的体验,关键在于对文本语言的咀嚼与推敲,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于是第三次试教,我扣住文章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和唯一的一处语言描写,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叶欣来说,这是怎样的“两小时”?叶欣为什么要“声色俱厉”地对同事说话?从“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句朴实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三个简简单单的问题串起整节课的教学,打通了学生与文本间的隔阂,引导他们真正走进了人物内心,实现了语言品味、思维锤炼、意义建构与主旨理解的高度融合。学生凭借文本语言,通过阅读精思,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中,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获得了言语和精神的协同生长,实现了学科目标、学习主体的融合。
后来,根据磨课经历,我写下了《在简约中追求丰满——〈永远的白衣战士〉研课手记》,刊登在《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后来又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一节课的磨砺推动一门课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磨的不是课,而是“三味课堂”的实践新样态。这节课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与定位:基于儿童主体,立足学科特质,简化繁琐设计,本本分分地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表达,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瞿德泉:磨课的过程,就是“三味课堂”理念渐渐融入课堂、深入人心的过程。可以说,是你的勤奋、智慧成就了今日的你,更是“三味课堂”成就了今日的你。
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南通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以引导全市教育教学改革。施晓玲老师曾获得首届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二名。2018年,施老师在南通市教学现场会上执教了《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记得当时如皋市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局长听了你的课后说:“这节课运用了活动单,学生学得主动,运用了情境教学,课堂很有意境,很美好。”
施晓玲:6年前的这节课,的确落实了南通市教育局“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12字课改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三味课堂”的“融合”特性。
首先,从学习目标、内容的角度来看,强调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融合。“三味课堂”首先姓“语”。这篇课文在课后习题中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的要求。有别于“初读课文,提出问题,你问我答”的常规做法,王爱华老师提出采用现场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迅速理清文章脉络,准确地整体把握文本。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刚开始我是忐忑的。在多次试教中,学生真的“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主学起来了。分组读、合作读、自由读,学生经过充分的朗读体会,能较快找到天空和大地的相关景物,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零零碎碎散落在字里行间。这时,思维导图就像根丝线,将它们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使用可擦白板和彩笔,在涂涂改改中探索,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进一步丰富现场没来得及精加工的作品。这时,学生的口语描述、教师的板书,以及大屏幕上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融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作者、学生、教师心中的世界合为一个“奇妙的世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就高度融合在了一起,这也与4年后2022年版语文课标里的课程目标不谋而合。
其次,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注重“教—学—评”的融合。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师生进行现场评点。“内容完整、排列有序、书写正确”的三星评价体系如同一级级的台阶,引导学生在诊断中调节和改进。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尽管是集众人之力的小组合作,学生现场绘制的作品还是难免会粗糙。这时王老师又提醒我:“孩子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绘制出思维导图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的评价要充分地肯定他们。”于是,我又增设了特别加分项——版面美观的“创意之星”,以此激励学生,唤醒他们的创造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非常适切的,让教学评价从对传统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基于深度学习的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实现了“教—学—评”的深度融合。
再次,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是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生活动的有机融合。怎样转向合作学习?课前,我将小组每个学生编号,如A号、B号、C号、D号;教学时以学习活动任务单的形式,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如A号朗读课文,B号圈画出相关语句等。对照学习活动任务单,整个小组的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学习任务得到高效落实。由此,在任务引领下,全员互动的合作学习课堂新样态得以建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生活动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关注儿童的真实学习情境,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实际难题,才是一切从儿童出发,最终回到儿童的“三味课堂”。
瞿德泉:我们从刚才沙校长、施老师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三味课堂”为老师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既关注单篇课文教学,也倡导单元整体教学,对此,“三味课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杨校长好,2023年11月,你代表南通市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十四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执教的《雪孩子》获得了特等奖。这篇课文很特殊,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默读的课文。不要说比赛课,就连公开课也回避默读,容易冷场,更何况还是二年级,你的勇气可嘉呀!
杨艳:南通小语人一向敢于挑战和探索,不过,这次教学确实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探索过程。
第一,寻找到了适切的“任务情境”。在参加南通市选拔比赛时,我设计了“给课文配音”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习情境显得真实,我去电视台录音棚拍摄“配音导师小丁叔叔”指导的视频,为小小配音师制作了荣誉证书,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平板电脑,用来配音练习……王爱华老师却认为我的创意之举偏离学习目标,要从人为设计“配音情境”走向真实“生活情境”。“默读”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需求。王老师建议呈现各种场景下(家里、图书馆、公园、公交站台)各类人群(小学生、青年人、老年人)默读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默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的真实场景就是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这样的设计回到了真实生活,不是人为创设任务情境,而是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自然就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彰显了“三味课堂”真实的“家常味”。
第二,坚守“读书”。“三味课堂”强调用语文的方式来学语文,也就是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最重要的还是读书。《雪孩子》一课的教学,学生自始至终在读书。学习默读时,“体验默读”“试着默读”“练习默读”,拾级而上,足足花了15分钟。在“朗读课文,走近雪孩子”的学习任务中,学生在朗读中识字解词、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体会情感。比如,展示朗读第5、第6自然段,学生发现构段方式相同,都先写火烧得旺,再写小白兔睡着了。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初步了解着火的原因,逻辑思维在读、辨中得到了提升。
第三,学习单导学。在品读第5、第6自然段“着火原因我知道”时,我设计了三个学习环节:朗读第5、第6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如给“添”找朋友,看图画识“柴”,想象“烧得旺旺的”,给“渐渐”换个词语,等等;合作朗读第5、第6自然段,想想着火的原因。融合了言语实践、学习支架等要素,在清晰的学习步骤下,学生通过读、想、找、画、说等实践活动开展自主学习、交流汇报,有效地将之前琐碎的对话转变为学生阅读后的细致发现。同时融入清晰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一体,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儿童味。
“三味课堂”有了新课标的指引,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坚守,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瞿德泉:你的发言从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三方面展开,但又在告诉我们,这三味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的。
2023年9月,南通市教科院组织开展了第十三次小语教师读书会暨第二次小学语文“三新”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主题,旨在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活动由启东市南苑小学承办,听说一开始老师们还有点抵触。
顾炳燕:是的,我们团队5位老师接到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的任务,内心非常忐忑。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单元整体教学如何设计?怎样整体架构、分步推进?后来才知道,这次活动是具体实施五年前王爱华老师和秦小燕老师设计的方案。王爱华老师多次在线上详细讲解,模拟示范关键教学环节,帮助我们领会设计意图,明晰教学思路。
本单元以“每天都有新发现”为主题情境,以“我的十天观察日记”为学习任务,并将之分解为“跟着作家学观察、跟着作家学记录、跟着作家学表达、晒晒我的观察日记”四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子任务,对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统整,打通了生活与课堂、读与写、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关联。
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理解,学生也在不断地适应。记得在刚试上时,第一课时围绕“咦,作家的目光落在谁身上”这个学习任务进行,初读3篇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观察对象,结合语境随文识字。很多学生以为老师是在赶进度,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就此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还在上这个单元,随着后续课程的推进,学生渐渐发现,他们不是在学一篇篇课文,而是在学观察、学记录、学表达。这样由读到写,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作家的方法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学生对观察的认知不再是片面的、孤立的了,记录的方式也更丰富了。通过单元整体学习,学生发现课文篇与篇之间原来有内在联系,开始有了整体架构的意识。这次单元的整体学习,让学生每天都有新发现,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不再像以前一样,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这样的学习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