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实践课
作者: 李亮【摘 要】 改革与变化是语文课改永恒的话题,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有问题意识,有单元整体意识,创设和课文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自觉自愿的成长。
【关键词】 语文课 语文实践 读书 教学起点 课堂作业
对五堂课的零星观感
一、张哲老师的《清贫》
对这节课我有三个印象。第一个印象是张老师很用心,一开始就跟大家展示了三张在金寨随机抓拍的照片,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这篇课文的内容情境跟我们今天所处的金寨县这个“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教育现场是如此契合,张老师巧妙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层。第二个印象是对这篇略读课文,张老师用了教精读课文的手法。一定会有老师认为这个定位不合适,我想说一点个人看法。在教材中,其实课文作为精读还是略读,是编者主观的考量,课改之初就有一种理念影响至今,就是“教师应当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所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如果我们觉得这篇课文具有精读的价值,就不妨把它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因此,我并不反对张老师今天教学中的精雕细琢、精讲精读,这篇课文也确实值得我们多教一课时。第三个印象是张老师抓住方志敏的语言特点,抓住对国民党士兵的语言、动作描写,拿捏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张老师有非常强的朗读优势,但是今天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在课堂最后能安排一次跟学生的互动朗读,其实效果会更好。
这堂课,我觉得可能有一两个没有教到位的地方。第一个就是这篇课文有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在教的时候可以适当关注一下。这篇文章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有不少在特殊情境中的个性表达,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不应轻易放过。比如“国方的伟人们”“炸死去”,等等,这些用语我们现在都不会这么说,有必要点出来让孩子们理解一下。第二个是关于“清贫”这个词语的理解。这是文章的题目,张老师关注到了“清贫”这个词语在特定课文当中的内涵,却忽略了词语的本义。课堂上着重讨论了“清贫”作为人物品格的“纯净”“清廉”“无私”等引申义,离开了词语的本义,总感觉有些不妥,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误解。
总的来说,我觉得课堂上育人效果很突出,从这样一篇充满红色基因的传统经典课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有着满满的正能量。
二、陆玉婷老师的《琥珀》
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也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读这篇课文,你会感觉到大自然的奇妙,还会感觉到科学家,特别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强大。因此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奇,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陆老师的教学给我留下了两个印象:第一是问题意识非常强,从课题揭题开始,到这篇课文教学的进程,以问题贯穿,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第二是陆老师对单元整体教学、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等新鲜思想的落实,对写字教学的重视,有很明确的意向和追求。
我稍微谈一下对“问题意识”的理解。带着问题读书、读课文,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特殊要求。问题的来源、问题的主体、问题的产生,以至于问题的解决,在陆老师的教学设计当中都能看出清晰的思路,考虑得很周全。不过,我在听课过程中有一个感觉,也许正因为她想得过于周全,因此少了一点单刀直入、直面问题的畅快,就是说有些问题绕了一下,又绕了一下,圈子兜得大了些。学生在读这篇文本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好奇,产生很多问题,教师可以顺着孩子的这些阅读问题教,从孩子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讨论、去解决,不必兜圈子。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查资料、问别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这样的所谓学习方法提示或总结,在教学当中适当应用就好,不必太多。学生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联系上下文也好,问别人也好,这些似乎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结果。
三、魏传亚老师的《刷子李》
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有这样几个印象。第一,魏老师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对这堂课所在单元前面的几篇课文有一个很好的照应,看似不经意,但这种猜人物的小游戏,跟我们这篇课文有很密切很巧妙的关联,显得很自然。第二,魏老师对课题的解读也令人印象深刻,刷子李、风筝魏、泥人张,引述得也非常自然,让我们感受到好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的确有这样的效果。对课题进行解读的同时,魏老师对作者冯骥才的介绍恰到好处,显得不可或缺又不拖泥带水,让学生大致了解了冯骥才的语言特点。第三,魏老师对天津方言的关注,我觉得这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因为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甚至是方言特色。比如我们学鲁迅,不关注他的语言特点,那是没法把课文教到位。冯骥才这样一位大作家,他的文章中天津方言的风格很鲜明,让孩子体会一下非常有必要。第四,这也是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我觉得这堂课对习作单元的要素和特点把握得非常到位,这也是这堂课教学的重头戏。课文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刷子李技术高超,这个后来被魏老师总结为正面描写;另一条线是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发展、演进,后来被魏老师判断为是侧面描写。
整堂课是一堂阅读课,又是一堂以体会、把握、理解、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以习作为中心的阅读表达课。我觉得这堂课整体上非常完美,是一节能够体现习作单元教学特点的范例,整堂课教得很流畅、很自然,重点突出。美中不足的是,后面的习字安排有点“鸡肋”。“习字”虽然是我们这次活动要求的主题,但是这样的习字安排在这堂课里面似乎不那么协调。我后面还会谈到我对课堂作业,特别是中高年级课堂作业、书写作业的想法。
四、胡白玲老师的《花钟》
胡白玲老师的教学令人赏心悦目,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我不由想到一句话:“爱花之人,必爱生活。”我们从胡老师的谈吐、教学的互动和相关准备当中,能感受到这位老师对生活的热情,对花的热爱。
说几个比较深的印象。第一,我觉得这堂课在开始,对孩子们的课前预习有一个充分的回应。我们的比赛好像都是零起点,但事实上也不是零起点。胡老师这个回应,至少解决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写到了哪些花?花钟是什么东西?这个部分我觉得不一定是在预习时解决的,其实我们平常上课,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安排预学,即在自学环节,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印象是有一个重点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这是这篇课文的两个主要的要求,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就完成得差不多了。胡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有比较好的表现,处理过程显得很有张力。在概括课文第1自然段的意思时,孩子的回答错了,再问,又错了,再启发,他还是错,就是解决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胡老师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也显示出了深厚的教学功力。我经常想,当孩子们在学习中有挫折感的时候,有弄不明白的时候,有错误的时候,这才是教师更好地发挥教学价值的时候。所以,我觉得教学的精彩之处往往不是孩子们小手如林,然后站起来表达得多么精彩纷呈、淋漓尽致,而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呈现出一种从不明白到明白,从不会到会,从一般性理解到有所顿悟、有所进阶,体现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精彩。在概括第2自然段意思的时候,学生给出了三个结果,胡老师非常巧妙地利用比较法、排除法,然后让孩子们认定准确的概括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几个方面讲得特别清楚。我们清楚地看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是有感悟的,是有长进的。第三个印象是胡老师着力让孩子们去体会重点语段的表达效果。这一部分教得也很到位,有顺序、有发现、有变化,然后又读出描写不同花的表达效果。我觉得这个部分也是孩子们学得非常带劲的部分,整堂课学下来,学生特别有收获。
五、杨秋媛老师的《赵州桥》
课前,我看到杨老师发的一份资料——一个整体单元教学的设计,而不是孤立的这一堂课的设计。单元教学有四大任务,而今天的教学只是其中的任务之一。因此,我觉得这堂课体现了语文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真实情境教学以及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堂课在这些思想的体现上是比较贴切的。真实情境也好,任务群也好,都需要拿到我们的教学实际当中检验实施。杨老师的课告诉我们,任务群教学重要的是要有整体设计的意识。但是,在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回到课文当中来——课文得一课一课教,字得一个一个识、一个一个写,段落得一段一段去理解。
当然,这堂课也可以再作些改进。比如说开头的“帽子”比较大,后面怎么收束回去呢?“真实情境”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落实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首先,要有真实的需要,才有必要去创设一个真实情境。其次,这个真实的情境要让孩子真实地参与。这堂课的宣讲环节显然有些匆忙,学生没有真正宣讲起来,展示得不够,尽管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个雏形。最后,还要有真实的效果。前段时间有专家提出来,对于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情境还是课文本身的情境,这一点也希望大家一起来认真思考、研讨一下。此外,杨老师安排的“我是小小设计师”这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赵州桥的雕刻”这个要求,我觉得对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大。首先,赵州桥上有没有那个东西,不好臆断;其次,要写出赵州桥的新设计,和龙图腾相关,孩子因知识储备、已有经验不足还无法胜任。如果把这些地方的时间省下来,后面让孩子多展示一下“我是传统文化宣讲人”,可能会更实在、更精彩。
听课时想到的几个教学问题
一、关于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改进
今天是4月18日,再过三天就是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当中,我们全体小语人都不曾懈怠,都在学习思考,都在积极实践。其实对新课标,大家的反应、体验是不一样的,很多老师有迷茫、有困惑,但从没有停止实践和探索的步伐。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想,这几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步子一直不曾停息,改革与变化似乎是永恒的话题,那么,教学有没有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有没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法”?我一直在纠结这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在钻牛角尖,又或者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别的学科我不懂,没有发言权。语文学科,特别是小学语文,以我四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教研,还有教材编写的经验来看,我感觉应该是有的。那么,“宗”与“法”是什么呢?在新课标里,我关注到两个字——“实践”,或者叫“语文实践”。
我在回味上午崔峦老师在报告中竭力呼吁的那句话——“把阅读课上成读书课”。小学语文课分成阅读课、习作课、识字课、口语交际等课型,如果我们用“语文实践”这把尺子去衡量、指引语文教学的话,那么阅读课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真正的读书课,习作课也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写作课,识字课应该是识字、写字的课,口语交际就是口头表达与交流课。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似乎会直接和简单得多。
我觉得真正的读书课要有几个基本的方面。首先,要有读书的时空。教师在课上要给孩子读书的时间,要有读书的环境和氛围。在时间上,甚至还可以有一些量化的指标,读几遍,读多长时间,等等。其次,一堂课要体现读书的过程。像我们今天有节课所呈现的那样,由不懂到懂,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通到通,由读不好到读好。教学要能够体现读书的过程,这个不是靠老师在那儿不停地讲来解决,而是要引导孩子一遍一遍地读来解决。再次,我觉得读书课应当让学生读有所得,第一要读出问题,如果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没有问题,那么这种阅读并没有读进去;第二要读有发现,比如琥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此外,还应当读有感悟、读有体验,走到文本当中去,触摸到作者的感情等。这样才是真正把阅读课上成读书课。语文新课标给了我们最本质的方向引领,我以为就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用现在时髦的解释叫做事,就是做语文的事,用语文做事。语文的事是什么?很简单,听说读写。
二、关于课堂教学起点问题的思考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节课究竟怎样确定教学起点?我们今天的课大部分是第一课时,教学有的是零起点,有的是有课前预习的。这里面问题很复杂,我在江苏和同行经常交流这个问题:我们组织的竞赛活动都是所谓零起点,但是真正竞赛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法真正做到零起点。因为事先都会告诉这个班要上这堂课,所有展示的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不想让自己在公开活动上丢脸,所以事先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这就很难摆脱“做课”的痕迹,看起来有点假,这个问题应当改变。
在江苏小语界,我们还在讨论这样的问题:语文要不要预习?现在的这些预习究竟有没有效果?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在学生的所谓重负担跟预习有没有关系?我们一周五六堂语文课,够不够解决薄薄一本语文课本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我个人以为,语文的预习其实大可不必。语文课程的课时安排可以解决,也应当解决教材的那点事!课前不预习,带着陌生感、新鲜感进入新课的学习不好吗?课前预习如此充分,课堂呈现如此精彩纷呈,老师的“教”还存在多少必要性?我们教语文就是为了“收割”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吗?更何况,课前学生在家有那么多的时间预习吗?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而有兴趣地预习?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回家就不必学语文了,不做预习的事,学生有时间的话可以读读课外书,做一些更有营养的事情。
最近,我读到崔允漷教授的一篇文章——《新教学需要“抓大统小”而非“抓小放大”》,很受启发。文中倡导教师要有课程思维,语文老师不能沦为“课文老师”。的确,课堂教学固然重要,把课上好也理应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追求,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课程意识。
三、关于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定位
“双减”背景下,我们都在研究课堂作业、课后服务等内容,我想聚焦一个问题,即中高年级的课堂书面作业的定位问题。课堂上要有书面作业的时间,这是肯定的,不应总是老师在讲、在问,一定要有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包括各种形式的书面作业。中高年级的书面作业当然也不排斥写字,开题的时候写,中间写,后面专门再写,都未尝不可。但是,我觉得中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是要有所区别的。课上写什么,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在课题旁边再写一次课题,行不行?这也是写,不一定都是跟着老师书空。我们有些教学习惯显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也可以尝试去改变。
上午,崔峦老师提到《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教学案例:薛法根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抄课文,令人耳目一新——几十个字的课文让学生工工整整抄一遍,多好的语文实践!还有抄词语、抄句子、抄重点语段,就不是单纯的写生字了。另外还有让学生写批注,包括写问题、写感受、写段落大意,这是不是书面作业?把问题想清楚,然后写在课文旁边空白处,这是很典型的书面作业啊!今天《花钟》这堂课,胡老师如果让孩子把段落写下来,也是可以的。不光要写,还要反馈,现在都有投影,把孩子写在书上的那些文字投影到屏幕上,一起来讨论讨论、推敲推敲,这是不是很务实的写字教学?是不是写句子教学?是不是写作教学?当然还有写片段。我觉得设计书写作业,思路可以再开阔一些,不是只有在田字格里写字这一件事情可以做。
以上都是我的一孔之见,希望能对老师们有些许启发。谢谢大家!※
(李亮,教育学博士、江苏省小语会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