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李姚兰

【摘 要】 乡村学校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是我们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我校将乡土的葡萄文化作为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课程资源,助力学生单元识字有妙招、习作生长有阶梯、自信表达有深度,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从而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育人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乡土资源 真实情境 大单元教学

现如今,乡村学生对乡景、乡情、乡音的理解比较薄弱,对乡村文化缺乏认同感,对民俗、民风、民情缺乏认知。乡村学生的存在感、自信心、认同感很低,没有在乡村的根。而乡村小学的教师对乡村生活场景中的资源认识不足,忽视了乡村的人文价值和课程育人价值。基于此,我校积极探索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葡萄小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礼嘉镇,地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中部,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常州市外向型经济十强乡镇。小镇58.23平方千米的沃土上,不但承载着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蓬勃发展着现代农业——现有葡萄栽培面积1.3万亩,年产优质鲜果近2万吨。面对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以大的学习任务整合单元各种要素,统领单元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使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一、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1.梳理资源,搭建课程实施框架。我们以“葡萄”为纽带,通过寻访、调查,梳理了地方资源以及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用探究实践的方式,引领学生自然融入乡村生活场景中。同时,根据葡萄资源的多元特点,与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相链接,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实施相应活动任务,让语文学习生活化,实现乡土资源的最佳教育转化。(详细资源梳理可在文末扫码查看)

2.巧用资源,创设多样化学习方式。语文课标提出,低年级要初步梳理学过的汉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结合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低年级学生在葡萄园里开展识字学习。对葡萄生长过程与习性的充分了解,可以成为中高年级学生创作的资源,比如童话、诗歌、说明文……在乡土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学生合作探究、观察记录、交流分享,推动语文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变革,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奠基。

二、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践

1.关注乡村劳作场景,单元识字有妙招。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文字,编排了课文《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以及“我爱阅读”中的《十二月花名歌》。我们基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儿童年龄特点,以“探秘大自然里的文字”为任务情境,对原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略加调整,把学生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丰富语文学习内容,整合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0

在乡村劳作的场景中学汉字,内容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识字的兴趣,真正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学汉字。

2.链接乡村童话场景,习作生长有阶梯。乡村场景是丰富多元的,是植物的王国和动物的天地。这里生活着许许多多大自然的生灵,它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场景,也是大自然里每一个生灵的家。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美妙的乡村场景创作诗歌、童话、小说、散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奇妙的童话王国,教材选编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这是四篇不同风格的童话,分别讲述了小女孩、一粒种子、蟋蟀、蚂蚁等主人公奇妙的经历,读来生动有趣,又给人一定的启迪。我们设计了指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单元学习系列任务,由三个任务组成:我和童话人物交朋友、不可思议的旅行经历、送给童话王国的礼物。

基于以往的经验,童话的创作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更需要学生对生活有丰富而多元的感知和积累。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素材:森林超市、玫瑰花、国王……这些对于乡村孩子们来说,遥远且陌生。而为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设置了四大学习任务:

(1)学生自主采访身边的种葡萄能手,初步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邀请种葡萄能手为学生专业而详细地讲解葡萄的生长过程。学生发现,葡萄从小种子长成大葡萄,可能会经历虫害、天灾,要被剪枝、疏果,长大后可以做成葡萄酒、葡萄干、葡萄汁等。

(3)我们把学生带进了葡萄园,引导他们去观察、了解葡萄;一起探讨葡萄果品的去处:葡萄市场的鲜果、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干、葡萄果酱等,直观感受葡萄的“旅行”历程,为编写童话故事积累素材。

(4)在乡村童话场景中,编写《葡萄精灵历险记》,在自由大胆的想象中表达纯真美好的情感。于是,学生在创作童话时也有了很多想法:有《小葡萄脱险记》,消灭虫害,躲过天灾;有《小葡萄旅行记》,被包装得严严实实乘火车、乘飞机;有《小葡萄生长记》,从小种子慢慢长大……

在乡土的葡萄资源不断被发掘,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的过程中,我校的学生也在不断成长蜕变。学生在学习、迁移、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语言表达、合作探究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自然生发出对家乡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关联乡村文化场景,自信表达有深度。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嘉乡村,有关于双桥的民间故事、戏剧文化;有“红锥叶抗战国际军运陈列馆”的红色革命文化;也有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先进文化,如“科丰”葡萄品牌从籍籍无名到行业翘楚,常发集团为上万人提供就业岗位……了解、继承、发扬地方文化应从娃娃抓起。“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提示我们:第三、第四学段可以围绕“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理念为指导,为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设计了“我来介绍世间万物”的大任务。紧扣“介绍”这一核心任务,充分利用葡萄小镇的葡萄资源,让学生在“介绍万物”这一任务情境中学会有条理地介绍事物,学会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具体清楚地介绍家乡的葡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1.构建葡萄田里的课程育人评价体系。我们把课堂搬到葡萄园,让学生在葡萄园里观察、学习,种葡萄能手成了学生的特岗教师。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将枯燥的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评价,邀请家长、农民伯伯、社会热心人士等参与全过程,以评价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双减”背景下的减负增效。

2.“小葡萄”撬动多元课程“大融合”。将葡萄资源融入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是我们把乡土资源融入语文教学的一次实践,而礼嘉人杰地灵、资源丰富,可以融入教学的远不止于此。

在礼嘉的乐安西街有座距今两百多年的礼嘉双桥,彰显着礼嘉人“真诚以礼、和美为嘉”的桥文化;在礼嘉桥西边的鱼池村有孙氏宗祠和周陈王氏宗祠,白墙灰瓦、飞檐翘角,承载着礼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礼嘉中学内,古戏楼里回荡着锡剧之乡的雅韵;在礼嘉小巷子里,一阵阵麻糕的香味,一碗碗蟹糊的鲜美,一缸缸禹城酒酿的甘甜,都在诉说着礼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归乡土真实情境的语文大单元教学,我们尝试将更多的乡土资源融入其中,实现新课程背景下育人方式的变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