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读,让教学更精彩

作者: 严仍江

【摘 要】 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范读意识,要有明确的范读目的,懂得基本的朗读方法,还要根据文体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范读形式。只有教师的范读水平提高了,才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 范读 意识 目的 方法 形式

一、要提高范读意识

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朗读示范或示范不足,除了教师范读水平不高有意回避,也有的是对范读认识不足,范读意识不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语文课标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达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教学途径和手段。教师示范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已故名师于永正先生也曾总结过这一宝贵的教学经验。教师的朗读示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作用大,功能亦多。所以,教师要提高范读意识。各个学段、各课不同教学环节都要注意范读,但范读要求和目的有所不同:低年级,在课堂教学初读时,重在读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中年级,在课堂教学精读时,重在引导读懂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情或文章主旨;高年级,在课堂教学总结时,重在读出课文内在联系、读出感情或文章主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学生无法读好时需要教师及时范读,即使在学生自读已经很不错的情况下,教师仍要范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境界。“有感情地朗读”不封顶,当然也无法封顶。

二、要有明确的范读目的

教师范读或是为了激趣,引发学生的学习、阅读欲望;或是为了激励,推进教学;或是营造氛围,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或是为了引导,矫正学生读书中的错误与不足……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标。具体来看,在不同教学环节,教师的范读目的要非常清楚。

1.在初读环节,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读正确。初读时,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朗读课文,或是学习水平和能力不足,很容易有读错的地方。教师根据读错的情况,对学生确实读不好的内容给予及时示范,帮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当学生读错课题、读错字词(轻重、调值、平翘舌、鼻音与边音、前后鼻音等问题)、读破句、读不好诗歌节奏、读不好文言词句(方言词句、谚语俗语)且自我纠正遇到困难时,教师都要给予及时、正确的示范,突破教学难点。

2.在精读环节,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准重音语气,读出画面意境,读出角色身份,读出思想感情,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情感……这种引导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与学生的亲切互动,或是带读,或是跟读,或是引读,或是轮读,或是配乐读……师生共处学习场域和教材文本情境,互促共进,教师用范读不断推进教学。此时的范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局部能够读懂文本、读出文意、读出情感。

3.在总结环节,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再次诵读文本。教师或配乐朗诵全文,或朗读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的句子,或串读文中最能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段落或语句。此时的诵读,主要为了实现拓展、升华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学无止境。

三、要懂得基本的朗读方法

1.范读语态适度、基调正确、语气恰当。教师要准确理解所诵读的文字作品,范读时能读出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如《清贫》《青山处处埋忠骨》,在确定敬仰、赞颂的情感基调后,教师应用深情低沉的语气读出主人公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热爱之情和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读出作者文字中的情感,提高范读的基础性、准确性。

2.范读有较强的对象感。教师要明确范读的受众是学生,在重音、快慢、强弱、虚实上要考虑学生的适应性,尽量采用朗读的方式而少用朗诵。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应有所不同,范读应切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3.正确使用朗读技巧。教师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学环节进行范读时,应正确处理停与连、轻与重、快与慢、高与低、虚与实、述与拟等的矛盾关系,使范读抑扬顿挫,更好地表情达意,体现有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范读的示范性、引领性。

4.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在范读中,教师常常要用表情、动作来助读。在《刷子李》精读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演读正面描写刷子李刷浆的优美文字,随音乐,带着表情和动作更好地读出情境,读出情感,读出乐感和美感,提高范读水平。

四、要注意文体不同

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因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教学目标就不同,朗读自然也不同。读得“正确、流利”“清楚、明白”,这是对所有文体的课文朗读的基本要求,但是朗读的语态、基调、语气等却有区别,教师在范读时需要注意。否则,范读引导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

1.应用文、说明文。这两类文体重在实用,语言朴实。尽管收入教材的多是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但其成文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讲明事情,说明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作用等,供读者了解。因此,我们在朗读时,语调要平稳,语气要平静,语速要不快不慢,不要太用感情,“虚情”只会害义。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电报,范读只要以彭总的口吻平静地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报告清楚就可以了,不必去刻意“声情并茂”。

2.议论性的课文。这类文章重在说理,作者会发表观点,用事实、名人名言、数据等作论据去论证观点、说明道理,以让人信服、接受。议论文具有思辨性,朗读时,需要语态端庄郑重、语调铿锵有力,读出观点的正确性和可信性、论据的可靠性、论证的严密性,不需要卖力“煽情”。《为人民服务》是标准的议论文,就该如此朗读。但是,带有议论性的文章——用事实说明道理,朗读时对阐述道理的语段要读得郑重,对于陈述的事情可以稍微读得生动一点。

3.故事类(包括童话、小说)课文。这类课文借助故事塑造形象、说明道理,往往有生动、曲折的情节描写。范读时,需要有情境体验,有恰当的感情投入,娓娓道来、绘声绘色,读出情节的变化、角色形象、蕴含的道理,必要时可以做语言模拟。但是,朗读毕竟是在转述,不是情境再现或表演,所以角色语言是虚拟的,语速、语调要根据情节描写的需要调整。

4.散文。散文借助叙述事物、描摹景物来形象地说明道理,抒发心中情感,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朗读散文需要感情投入,做到入情入境、亲切自然。范读时,教师应将描摹人、事、景的句子生动地读给学生,将抒情的语句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将揭示道理的语句郑重地读出来。总体来说,散文表达比较委婉,朗读速度不宜过快,以便让学生听明白“话中话”。

5.诗歌。诗歌感情浓郁、概括性强、内容丰富,节奏鲜明、语言独特,情境转换迅速且跳跃性大。范读时,一是要慢,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填补情境之间的空白,感知诗歌语言。二是要有充沛的情感投入,将诗人和自己的情感通过恰当的语调、语气表达出来。三是读准节奏和读出韵味,这是对诗歌的独特要求。将韵脚读稳,是读出韵味的要点。四是读出诗境画面,这是范读诗歌最难做到的,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诗歌,在范读时通过慢节奏、恰当停连、抓关键词句等来保障。五是读出对比、变化,诗歌常用相同的句式和词语表达不同的画面。对此,要读出变化,对不同的词语要读出对比。如《绿》一诗中“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四句话应读出语调变化,同时要把“风、雨、水、阳光”几个词语稍加重音突出出来。

当然,教师要能做到以上几点,除了多读书之外,还要多练习朗读、朗诵。只有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才能听出学生朗读的不足,范读才能更有针对性。※

( 严仍江,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