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助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者: 孙霞【摘 要】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预设驱动性学习任务,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将学习任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之上,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整体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文言文 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 高效语文课堂
一、探讨“顺序与变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预设驱动性任务,而学习任务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之上,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可以从弟子述志的“顺序与变序”导入。
师:本章开篇第一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你们能从四位弟子述志的次序中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我认为述志的次序应当以侍坐的座次为序,因为公西华最后述志;而且,以年龄由大到小排序的话,最后述志的也应当是公西华,因为公西华年龄最小。
生:我认为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能体现出儒家的礼教。但编者为了传播孔子的思想,凸显孔子“吾与点也”的表态,而有意后置了曾子的回答。
生:也许,四位弟子当时述志的次序是按照年龄由大到小依次发言的,但编者洞悉了四位弟子的想法后,发现曾子的描述最契合孔子的思想,所以就用曾子的回答“压台”。
生:四位弟子述志的次序从顺序改为变序,既是为了体现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追求,也能凸显曾子的与众不同。
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与四位弟子的问答,启发弟子们各言己志。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先进》篇的提炼和总结。行文中述志的次序不仅关系到发言者的态度和想法,也关系到听者孔子的想法和态度。在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存在,就是《论语》的编者。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该怎么学?四位弟子述志的次序为什么这样设置?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怎么体现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问志,有述志,有评志,内容丰富,娓娓道来。子路讲的是“不挨打”,是“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是“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是“文明”;而曾皙讲的是“人民幸福”,是终极目标。
课堂上,笔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探究思辨形式,让学生通过交流,从发言的顺序和变序中探索文章的内涵意蕴,梳理古代圣贤的思维逻辑,使课程的教学目标自然实现。
二、探讨“曾子之志”和“孔子之道”,激励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达
儒家崇尚有为于世,以己之才经世致用。孔子主张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娴熟地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不愿弟子们热衷仕进,汲汲于名利,故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是用木、竹编成的小筏子,类似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也类似于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的“小舟”。
师:曾子的述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相同的意旨吗?两者有对应关系吗?
生: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自己的礼治、德政主张行不通的话,就坐竹筏出海去。这里隐含着对现实失望之后的归隐之意。
生:“侍坐”发生于孔子返鲁之后。曾子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是归隐画面,而是一种祈雨祭祀仪式,因为“雩”的本义是祈雨祭。所以,很难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相对应。
生:“侍坐”应该发生在孔子晚年,因为公西华成为孔子的徒弟是在孔子返鲁之后,也就是在孔子68岁之后。《史记·孔子世家》记录其时孔子感叹“吾道穷矣”,可见孔子对从政已经有了消极态度,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相呼应的。
曾子描绘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种祈雨祭祀仪式。延展细读,学生可以探究出:暮春时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洗手洗脸,在舞雩祭坛上唱歌跳舞祈雨,咏唱而归。这种仪式是具有象征性的洁身奉天礼仪活动,也是一种肃穆、庄重、虔诚的敬神之举。
三、探讨“夫子哂子路”和“夫子与点”,引导学生提升认知的境界
针对四位弟子的述志,孔子的反应勾画出孔子为人处世的品格:温、良、恭、俭、让。孔子“吾与点也”的这段著名对话,形象地表现了孔子“成于乐”“游于艺”的思想。子路述志后,“夫子哂之”。“哂”字,有人译为“讥笑”,孔子笑子路鲁莽、轻率;有人译为“微笑”,孔子微微一笑,展现孔子的圣贤气象。
师:曾子述志后,孔子为什么说“与点也”?结合本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生:曾子描绘的是暮春时节老少同乐的“出游图”,净面祈雨,舞蹈歌咏,这是自由自在的百姓生活写照。这正是孔子礼治追求的最高境界。

生:我觉得,在战乱纷起、诸侯争霸的春秋末期,孔子无人赏识,处处碰壁,年事已高,更期待心中美好理想的实现。结合本章的内容和老师的说法,我理解曾皙描绘的场景,可能既契合孔子礼治的最高追求,又暗合现实“道不行”的伤感退隐之意。两者兼而有之。
生:我认为,关键词在于“谦恭”。子路年龄最大,第一个发言,合“礼”;同时,“率尔而对”是他急躁性格的表现,“礼”之不到,故孔子“哂之”。冉有对治理对象等级“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再降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表现对自己身份“非君子”的降格,对“礼教”方面能力的退让等,都表现出其谦卑的品格。公西华更是如此,“非曰能之,愿学焉”,姿态从“为”直接降为“学”,“宗庙之事”只谈“会同”和“为小相”。而曾皙更是一直鼓瑟,直到“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体现其不抢话、倾听学习、有礼有节的姿态。所以,孔子认同,说:“吾与点也!”
生:《论语》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本文的回答顺序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子路性情鲁莽,重点在“可使有勇”,在礼治方面只是顺带提了一下“且知方也”。我理解子路这个“方”是在“勇”的条件下实现的,有点武力威慑的意思,并且,他也不够谦让,不符合“知礼”的行为标准,只能得孔子一“哂”。
生:理学家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为何鼓瑟?按照《礼记·少仪》中的规定:“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意思是说,陪侍长者,长者不发话,不能拿琴瑟,不能玩手指,不能摇扇子。由此,我认为曾子是接受了孔子专派的任务,专门负责鼓瑟,最后述志。
生:孔子之所以倾心于曾子的回答,是因为曾子很有创意地先鼓瑟,后述志,用描绘画面、营造意境来表达礼乐教化的成功,展现一幅和美的社会风貌,更深刻地表达了“志道”与“游艺”的关系。因为在孔子看来,治国之道在于礼乐教化,而“游艺”则可以达到礼治天下的最高境界。
师:同学们探寻了四位弟子述志的顺序与变序之间的逻辑,解读了孔子对四位弟子的不同回应,表达很丰富,很充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
孔子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高境界,是个体人格和人身自由的最高境界,二者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是建立在将外在的“礼”转化为内在的“仁”的哲学基础上的。而曾子描绘的对风吟咏的暮春和美的画面,安定祥和,既和谐,又庄严,既有敬畏感,又有仪式感,加之曾子述志前的鼓瑟行为,礼乐合一。这些都能表现孔子对礼治社会的终极追求,也是孔子梦想中乌托邦该有的样子。 所以,孔子表示:“吾与点也。”这正是曾子出场顺序发生“变序”,“压台”述志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