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价值及策略刍议

作者: 周紫璇

【摘 要】 革命文化类课文对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革命传统,培养其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价值追求为导向,基于儿童立场,融通语用审美,整合学习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革命文化类课文 文化自信 价值追求

一、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1.传承优秀革命文化,实现文本育人功能。革命文化类文本常常叙述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事”和“非常之人”,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传承优秀革命文化。因此,此类文本教学对于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习阅读方法,全面提升核心素养。革命文化类文本文质兼备,常以学生熟悉的故事、诗歌、小说等为载体,有助于学生了解表达顺序、掌握表达方法、梳理关键情节、感知英雄形象、欣赏优美语言、评价事物或写法,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进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1.基于儿童立场,读好故事,感知革命深意。小学阶段的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展开,不仅体现了教学立足儿童的理念,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类文本的积极性。例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通过扁担这一切口,深入展现了革命先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使学生在故事中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再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聚焦于“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等紧张的故事情节,既能吸引学生继续阅读,还能促使他们的内心情感与文本内容进一步融合。这种教学方法正是站在儿童立场,揣摩他们的兴趣点,使他们在与革命文化类文本的对话中,与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共情,从而深入感知文本内涵,满足他们的语文学习需求。

2.融通语用审美,聚焦表达,深化革命情感。“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自身带有浓重的教育特质,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尊重统编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探析课文的语言表达之妙,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1]

革命文化类文本,往往以人物与事件为核心,编织出生动感人、个性鲜明的故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审美的典范。统编版教材特别强调通过细节来品味人物的重要性,这也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阅读指导策略。我们可以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阅读策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精髓。以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聚焦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透过这些细节,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课上,教师模拟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聊一聊细节刻画,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由悲痛到不舍,由矛盾到坚定的情感变化,在反复品读中加深了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使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语言艺术独特魅力的深刻体验,同时也能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对语言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意识,他们可以在初步感知语言的基础上,从节奏、韵律等表达特点中体悟其内在所裹挟的情感,从而精准地解读文本的主题,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2]在一些革命文化类文本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文字,让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等复杂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这些情感的交织与碰撞。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独特的语言表达。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清贫》时,我们可以先聚焦对方志敏言行、神态的直接描绘,这些直白的叙述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他坚守清贫的形象。随后,再将目光转向对两个国民党士兵丑恶嘴脸的侧面描写,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更能凸显方志敏舍己为公的革命情操。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细腻深入地感受优秀革命传统。

3.整合学习资源,丰富内容,内化革命精神。“语文教材只是部分教学素材而已,它不是全部的语文教学内容。”[3]教学革命文化类文本时,教师适时补充与文本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再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例,学生课前对“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等名词展开资料搜集,教学开始时,全班交流,进而拉近他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距离,促使他们带着自信学习文本。教师再推荐学生在课后读一读《毛泽东传》或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资料的适时补充贯穿整节课的全过程,可以突破文本时空困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所描述的历史背景中。

想要实现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单单借助教材上的课文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同一历史背景下的文章或同一主人公的文章放在一起,开展比较阅读或延伸阅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的认知、对情感的体会。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教师可以补充叶挺的《囚歌》以加深学生对革命者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的感受。

为拓展革命类文本的教学场域,教师除了要利用好课内教学资源,还要努力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学校和教师在红色主题活动设计和实施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其自主选择、参与、设计、讨论、主持活动。”[4]学校和教师应以常态化教学为阵地,把握课与课、学科与学科、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与整合,鼓励学生开展主题性项目活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后,开展“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的项目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讲述红军长征途中动人的故事,同伴协作诗歌朗诵表达对红军的怀念,小组策划表演课本剧等这样的主题活动实现了“长征精神”的内化。

统而言之,正是因为革命文化类文本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我们应针对其特有的文本属性,立足儿童,运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凌佳.明晰价值 凸显融合 精准施教:高年段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探析[J].小学语文,2021(Z1):44-48.

[2]王庆香.找准交融点,让儿童悦纳红色革命类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2020(16):29-30.

[3]欧阳芬,郭培庚,刘锦华.统编本高中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21(14):55-57.

[4]伍红林,杨玥.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及其教育转化[J].江苏教育,2021(Z7):18-2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