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撬动思维的杠杆

作者: 任春媚

【摘 要】 儿童问学课堂,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梳理、整合问题,展开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 问学课堂 提问 思维发展 思维进阶

一、以自主性问题为基础,唤醒思维

1.依据学生的提问,确定教学目标。上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悟产生自主性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这类问题可能是理解文本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中的某个观点等。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先出示单元导读页,让学生朗读并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以及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随后,学生产生了以下疑问:“美好的品质”是什么意思?美好的品质是怎么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进课文的学习,引入《司马光》的教学。接着,教师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并提问:“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互相合作并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提问:“这篇课文和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有的说语言难读难懂,有的说这是一篇古文。教师明确这种文体是文言文。学生数一数文章的字数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同样是讲司马光的故事,文言文是怎么做到仅用30个字就把故事讲清楚的?文言文该怎么读?在学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的时候,教师开始进一步教学。在整节课结束时,教师再次回顾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美好的品质”指什么?司马光这些品质是怎样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贯穿学习活动始终,成为课堂学习的推进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刻,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思维向度打开了,学习的目标也更明确了。

2.回顾课文内容,生成自主性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儿童问学课堂,把发现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把提出问题作为重要的学习习惯来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善思、乐问。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组织学生先回顾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些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玩伴,只有祖父陪伴,“我”真的快乐吗?从哪里感受到“我”快乐的情绪呢?从文章中找到能体现“我”快乐的人、事、物之后,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结合问题潜心会文,发现这浪漫有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就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使文章妙趣横生。然后,教师问学生:“现在,你们又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抽丝剥茧的引导下,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萧红是怎样把童年生活的情趣写出来的?课文中为什么有那么多重复的语言?萧红怎样把文章写得这么好玩?儿童问学课堂,重视让儿童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儿童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砥砺思想,增长智慧。

二、以探究性问题为依托,提升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问题通常是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综合、分析、评价等能力去解决。

1.以探究性问题促进深度思考。探究性问题是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合作探究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并能形成全面、深入认知的问题。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如“课文中小女孩一共几次划着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幻象”,让学生用表格梳理,理清文本内容,获取关键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时看到的不同幻象之后,再次追问:“这些幻象反映了小女孩内心世界怎样的愿望?”此时,教师应以学生的问题为基础进行点拨,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深入文本,促进思维水平不断提升。面对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运用分析和推理等高阶思维技能。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互动交流,学生整合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辨别、评估并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明确小女孩在火光中看到的几次幻象,分别代表着温暖、食物、快乐、长辈的疼爱等。由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女孩会在寒冷的冬夜卖火柴?她的死是谁造成的?”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儿童问学课堂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层层递进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锻炼其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发展核心素养提供载体。

2.以探究性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儿童问学课堂中,教师引导儿童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批判地评估各种信息,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在学习了阅读策略之后,教师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个学生对课文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提出疑问:陆地上有没有比猎豹跑得更快的动物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并肯定这位学生敢于对课文内容大胆质疑的勇气,还请大家为这种大胆的质疑精神鼓掌。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上网或在工具书中查找资料,然后约定时间交流。儿童问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思考,真实发问,真实表达。正所谓问学相生,探究性问题带动探究性学习,活跃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积极勇敢。

三、以情境性问题为路径,搭建思维构架

语文课不能单纯以理解掌握知识、发现表达规律为目的,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儿童问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当学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唯戎不动”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道旁的李子树上长着那么多的李子,谁来想象一下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学生描绘完后,教师又继续追问:“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此时,教师利用图片,创设了众孩童摘李子的生动画面,而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王戎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明确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王戎为什么不摘李子?王戎怎么知道那棵李子树的李子是苦的?王戎长大以后成了什么样的人?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还原当时的场景,再引导学生进行追问,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进行质疑,更深入地学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后,通过想象、联想、分析才能解决。因此,儿童问学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和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提出自己渴望解决的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以启发性问题为引擎,促进思维进阶

儿童问学课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问”与“学”的全过程,结合课文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引发学生思考,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进阶。

如在教学《找春天》时,上课前,教师指着课题问学生:“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说:“课文中描写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春天和我们这里的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带着心中的“问”进入课文学习,看看课文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待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再次回到之前提出的问题:课文里的春天给你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这样关联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前后差别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启发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并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连接,促进思维的进阶。再如,学习四年级下册二单元《琥珀》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教师也可以在学完后,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提问。有学生问:“为什么同样是科普类的说明文,两篇课文在表达形式上大不相同?”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渐渐发现:《琥珀》是用一个猜想的故事来进行科学推测,语言生动有趣;而《飞向蓝天的恐龙》介绍了恐龙到鸟的演化过程,语言科学、严谨、准确。学生通过对比、审辨、评价等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体悟,使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伴随不同思维层面的问题拾级而上,思维也实现了进阶。

儿童问学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从认知出发,关注儿童思维的发展,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合理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他们的思维进阶。※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HA210388]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瓦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