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吟诵创意活动研究
作者: 谢晶【摘 要】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古诗学习方法。教师可通过古诗吟诵创意活动的设计,把古诗阅读、戏剧写作、诗歌写作、谱曲吟诵和戏剧表演等语文读写任务有序综合,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鉴赏、写作、吟诵和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古诗吟诵 创意读写活动 核心素养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古诗学习方法,是把有曲调的吟咏和无曲调的诵读相结合的中国式读书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人们可以有节奏、有旋律、有腔调地美读。古诗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人们通过吟诵,能传达诗歌起伏跌宕、迂回曲折的感情,能领悟古诗的音律美和意境美。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我设计了“蔷薇诗会”的主题吟诵活动,把古诗阅读、戏剧写作、诗歌写作、谱曲吟诵和戏剧表演等语文读写任务有序综合。在创意读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我进行了以下实践和探索。
一、吟咏《五微》节选,感知声韵之美
汉字的音韵与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诗词是日常生活语言的书面化,汉字的意蕴不只在形义中,也在音韵里。比如蔷薇的“薇”,音韵义包含微小内敛的意思。发“ei”的音时,嘴巴是从打开到闭合的过程,它的趋势是减弱、降低,那么在表情达意上,五微韵往往用来表达微妙、慎微以及离别的细腻情绪。这并非绝对,但五微韵的大部分韵字都具有这个特点。
我引导学生思考“蔷薇”花名的由来——古人为什么给这种花取名蔷薇?原来,蔷薇依墙生长,花朵微小,故名“蔷薇”,有娇美、含蓄之意。蔷薇花的名字蕴含着蔷薇的形态特征,音形义统一。
然后,我挑选《声律启蒙·五微》中的诗句组成两段,让学生感受五微韵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以及其营造的意境美。“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在这些语句中,学生首先体会到对韵歌语言对仗、平仄相协的特点,在婉转流丽的音韵中领略汉语的精美、典雅,同时在“微”“归”等语义中充分感知“ei”韵的内涵。诗人大多采韵赋诗,诗歌更是用富有韵律之美的语言抒发情感、表现意境。因此,吟诵对韵歌,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汉字的声韵之美,也为他们鉴赏、吟诵以及写作诗歌奠定基础。
二、吟诵蔷薇诗,感知古诗之美
1.鉴赏蔷薇诗,感知意蕴之美。古人关于蔷薇的诗作数量众多,在吟诵篇目的选择上,我主要着眼于通过吟诵,让学生能更加理解古诗独特的抒情方式,感知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并学习古诗写作的一些方法。
我们在阅读时发现,高骈的《山亭夏日》和杜牧的《蔷薇花》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蔷薇:高骈擅长摹形绘貌,风格清新明快;而杜牧擅长借景抒怀,用笔力透纸背。在诗词的世界中,他俩的诗代表不同的风格,各有特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二人都处于晚唐,皆为名门之后——高骈,诗句“雅有奇藻”;杜牧,比高骈大18岁,性情刚直,不屑逢迎。这些资料为我合理想象二人论诗的情境提供了灵感。
如前所述,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适合吟诵。通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学生更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高骈《山亭夏日》中的比喻新奇美妙:“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运用生动的比喻,把初夏山亭的静谧、芳香描摹得精美可感。这首诗的韵脚是“ɑng”,在发“ɑng”音时需完全张开嘴,反映出诗人欣喜的心情。院中怡人的香气、迷人的景致,让沉醉其中的诗人欣然吟出了这首诗。
杜牧《蔷薇花》中的比喻在奇特之中蕴含着悲愤之情,与高骈笔下的蔷薇完全不同。杜牧把蔷薇比喻成晋代贪官石崇家的锦幛,表达对晚唐吏治的批判;同时表达自己像这朵怒放在狂风中的蔷薇一般,独立傲岸,在漆黑之中永葆一抹素白。诗歌蕴藉厚重、情感强烈,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深受震撼。《蔷薇花》押的是“ou”韵,情绪舒缓绵长、含蓄深沉。悲愤的心情、深厚的家国情怀使他吟出了沉郁顿挫的诗句。
鉴赏这两首诗,从共同点来看,学生明白诗是“情动而辞发”——思想找到了感情,感情找到了文字,文字找到了声音。诗人酝酿、构思、炼字、吟咏,最终将情感的表达渗透在起起伏伏、相间相协的音韵中。从不同点来看,学生会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的诗人由于经历、志趣的不同,尽管题材相同,诗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
吟诵是最好的理解诗歌的方式,也为学生学习作诗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阅读中适当拓展课外篇目,也拓宽了学生的语文学习面。
2.创意选调和改调,营造吟诵之美。选定的两首诗没有流传下来的吟诵示范,我们可以根据吟诵的原则,结合传统吟诵,融入自己的语感和乐感加以适当修改。
首先是选调。选调是根据诗的格调、情绪、结构、含义,选择合适的调。经过比较,高骈的诗选用高扬明朗的吟诵调作为基本调;杜牧的诗慷慨感伤,情绪起伏强烈,最终选用了古朴刚健的吟诵调作为基本调。
其次是改调。吟诵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每首诗字里行间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要读出诗的独特意境,需要在基本调的基础上,细读揣摩,找到每个字、每句诗最恰当的读法:《山亭夏日》曲速适当放慢,曲调适当调高,表达既悠闲又欢快的心情;《蔷薇花》曲调前几句偏低,为下文蓄势,到第三句“石家锦幛依然在”,应把音调升高,以示诗人对官吏腐败的强烈愤慨。“闲倚狂风夜不收”中的“狂”字再用颤音修饰,以形容政局的沉重,入声字“不”读得决绝、果断,表达诗人绝不流于世俗、光明磊落的人格坚守。
然后是选择民族乐器中的古琴和竹笛作为伴奏。古琴声古朴优雅,竹笛声清亮婉转,可以为两首诗的吟诵赋予更多美的情韵。让擅长乐器演奏的学生参与吟诵曲调的改编和演奏,促进了语文和音乐的学科融合,丰富了校园文化。

3.创新吟诵情境,表现诗歌之美。活动展示是让观众更了解诗歌吟诵。因此,我们以创作剧本的形式,通过想象还原一个诗歌创作的情境;以戏剧表演的辅助形式,增加吟诵的情境感,丰富吟诵的表现力。想象我校学子穿越到晚唐参与杜牧和高骈的“蔷薇诗会”:中年杜牧和青年高骈在樊川别墅内共赏蔷薇,并借题赋诗。不同时空的人在共同的情境中论诗,感知诗作从酝酿到写成的全过程,进而学习相应的诗歌写作方法。
想象高骈声情并茂地描绘山亭的绿树荫浓,微风拂过,蔷薇满院溢香的情景,然后顺势自然吟诵成诗,是为了让听者也能明白诗人先是即景生情,既而情生而歌出的写作轨迹。
想象杜牧捻动胡须有所思,点评高骈的诗有一种自在的心境的同时,把自己内心的不平与高骈的自在闲适作对比,并启迪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角度。“诗为心声”,反映的是作者的心绪和思想。高骈对蔷薇的描绘既发自他即兴的审美观察,也发自他平静安逸的生活境遇。在对比中,为引出杜牧的赋诗作了铺垫。听者也会更明白“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想象杜牧对朝局的担忧,对贪官污吏的控诉,通过人物丰富的内心独白来丰富吟诵的感染力,是为了让听者明白杜牧诗的意蕴,感知他在诗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的襟怀,领略借景抒情的表达效果。
通过剧本写作,我们将戏剧表演和吟诵相结合,让学生置身于丰富而有趣味的情境中,更自然地感悟着诗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心灵轨迹,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学生创作诗歌,深化意境之美
在前期的活动中,学生以吟诵的方式欣赏前人的诗词佳作,进而感知韵字的情感,了解七绝格律形式,理解声韵传情达意的作用,领悟借用意象抒情的含蓄蕴藉。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是传承诗歌文化的有效方式。
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学生写诗。学生从古诗中走出,带着更多体悟和积淀,回到自我的生活。看看自己校园生活的模样:徜徉在蔷薇花下,浸润在芬芳的蔷薇花香里。学生吟诵、绘画、演奏、拓印,青春绽放芳华。
我引导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自创一首七言绝句,并谱曲吟诵。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声律启蒙》,感悟韵字的声韵和情感之美,选用适合的韵字写诗。由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精于观察,善于提取意象抒发情感,真切体验“思想找到情感,情感找到文字”的诗歌创作心路历程。
学生顺笔写下《咏树人蔷薇》:“红偎枝头绿倚墙,书香袅袅染芬芳。花间学子识花语,逸兴遄飞各展长。”并采用《惠崇春江晚景》的吟诵调套调。学生自写自吟,兴致盎然。
在创意性的吟诵活动中,学生学会吟诵古诗词,学会从声韵的角度感受诗词的意蕴,领略古诗词的瑰丽世界。学生通过语言艺术传达诗词的意境,用最深情的方式达到情通古人的效果。在读写结合中,学生初步创作诗歌,自写自吟,不断涵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系统的活动设计中,提升了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师附中树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