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旨归: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作者: 管晓成

【摘 要】 “素养导向”越来越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共识,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整体建构、深度对话和合作研究三个方面,探索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知识本位 素养导向 古诗教学

案例回放

2019年,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时,直接进入第一首《出塞》的教学。导入环节有以下五步:学生自读古诗,课件详细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代表作;对“塞”字进行读音、组词的辨析;介绍《出塞》是边塞诗,拓展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和塞下曲等边塞诗分类;简述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的异同;让学生猜一猜王昌龄写《出塞》的原因(在缺少史料依据的情况下)。

以上导入环节知识量很大,但是,这样设计,学生缺少对三首诗的整体感受,对学习古诗也没有形成有效策略。

2023年,我再次执教了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说说对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初步理解,然后自读三首古诗,再根据以下三个问题初读反馈:你是如何确定《出塞》中“教”字的读音的?《凉州词》最后一句该怎么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为什么要读得铿锵有力,而不是用诗人一贯“温柔含蓄”的风格来读呢?随后进行如下交流——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初步朗读与交流,这三首古诗整体上带给了你们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我读得充满力量,热血沸腾。

生:我发现三首诗都跟战争有关。

生:这三首诗里面都写到了要保卫国家。

师:有热血,有征战,有爱国,你们真会读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首诗《出塞》。

这样的教学,从单元切入,最后再用自读三首诗的整体感受呼应单元导语的“爱国之情”,学生初步体味三首古诗的爱国情怀便水到渠成。

就突破“想象画面”这一古诗教学重难点而言,2019年,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讲述诗句意思,以及补充、拓展一些看似与诗句有关系的知识上。虽然详细讲解,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同样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画面,在2023年的教学中,我提出学习任务,引导、鼓励学生自学——

1.想一想:圈出这两句中最吸引你的一个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2.说一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经过自学和同桌互学,表达精彩纷呈。

生:“明月”让我想到皎洁的月光照着孤零零的城池,将士们抬头望着明月的时候,一定会想:此时我的家人,会不会也在家中望着明月想起我呢?

生:通过“长征”这个词,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拿着武器,骑着战马冲向敌人,战场上尘土飞扬。

生:我从“长征”这个词中仿佛听到了将士们高声喊道:“冲啊!一定要打退敌人,一定要守住城池!”

生:“人未还”让我想到了茫茫的沙漠之中堆着累累白骨,很多将士战死沙场。

……

在2019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对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体会时,始终是一对一指名发言。结果,学生集中在对这两句诗意的解释,认为“李广真厉害”。

2023年,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两句诗时,我则要求学生结合资料,在小组中说说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同时,我补充了两份资料,一份是卢纶的《塞下曲》,用“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飞将军”李广的勇猛;另一份是关于阴山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深刻感受阴山的独特边防价值,升华对诗歌情感的体悟。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体会更丰富多元,也深刻多了。

生:将士们希望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守卫边疆,这样胡人的兵马就不敢越过阴山。

生:即使没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将士们依然在守卫边关,说明李广虽然不在了,但李广精神仍在,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将士坚守着边关。

生:我们从资料中知道,阴山就是一道屏障,非常重要。阴山的这一边是唐朝百姓的家园,胡人兵马越过阴山,百姓就会遭殃。因此守住边关特别重要。由此,我们还想到了一句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生:我们小组认为,将士们并不想挑起战争,他们渴望和平。你看“不教胡马度阴山”,说明即使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军,他们也没有想要打过阴山去。可见,将士们想要的只是守住阴山,和平相处。

案例反思

一、从“知识堆砌”转向“整体建构”

教学古诗时,如果教师将每一首古诗的诗题含义、诗人经历、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都进行详细解释,学生就会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难以体会学习古诗的乐趣和意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

与“知识堆砌”相对应的是“整体建构”,强调将同一单元中的几首古诗进行整合和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将几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和内在逻辑梳理清楚,并根据教学需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加工、取舍、有机融入,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逐步深入理解古诗。

教师先从单元页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再带着理解整体感知三首古诗。文字是有力量的,从一个“教”字的读音,学生不仅学到了根据注释判断读音的方法,也能体会“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之气;读“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学生感受到反问语气中的苍凉悲壮;齐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没有任何铺垫,学生却能够异口同声读得铿锵有力。这样的教学,并不追求知识堆砌,而是通过让学生朗读和感受,去整体建构这三首诗的学习过程。于是,三首诗中的共同内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也一步步悄然地根植于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开启学习《出塞》这首诗的有效密码。

二、从“浅层应答”到“深度对话”

“浅层应答”是一种停留在表面的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的交流方式,传递的只是机械、重复的碎片化知识,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认知能力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相比之下,“深度对话”则是一种更为深刻、全面的交流方式,对话主体会全身心地投入,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和交流。语文课堂上的“深度对话”,不仅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表面含义的表达,关键在于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会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创造性地与作者、文本、伙伴深度碰撞,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特性得以充分发展。《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是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整首诗透出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教师搭建了学生阅读古诗、想象画面的支架——抓住吸引自己的关键词展开想象。于是,学生抓住“明月”“长征”“人未还”等词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积极展开想象,与文本、伙伴、教师深度对话。这样,字词背后深藏的丰富画面一下子就展开了:边关的冷月、萧瑟的边关、万里的征途、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纷纷扑面而来,诗歌的文字也随着学生的想象活了。经过深度对话,学生既习得了想象画面的方法,也真正地感受到了《出塞》中时空的辽阔、大漠边关的苍凉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学生思维能力的拔节清晰可见。

三、从“单打独斗”转向“合作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所采用的往往是最容易操作的方式——教师一问,学生一答。这种由多个“一对一”组成的单一化课堂模式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只有少数学生成为课堂受益者。

“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则能有效弥补以上不足,释放出强大的教学效能。其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其学习动力。合作研究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问题探讨、成果展示等环节,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提升了学习效能。其二,深度互动,提升思维品质。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协作解决问题,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构建社会性学习环境,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建构。合作研究创建了语文课堂的微型社会交往场域,学生通过分享、协商、辩论,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公民素养。教师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资料补充融为一体,于是,学生体会出诗句中表达的“希望”“豪情”“责任”“决心”“和平”等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意味。而且,从学生的回答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能够站在诗人、将士等立场,从不同视角审视思考,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HA2301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