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素养

作者: 储广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语文课程应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核心素养内涵。其中,“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附于客观的具体形象的思维,它通过描写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理念和思想感情。语文形象思维是一种以“想象”为核心的直观认识活动,它既是对眼前可感材料的再造想象,也是对可感材料的再现想象和对未来可感材料的创造想象。语文思维对象中的可感材料除了指那些在头脑中映现的客观事物外,还指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的文字形象、文章形象和文化形象。语文形象思维的过程包括获取丰富的表象和调动想象功能对表象进行特殊的加工,进而形成带有主观色彩的新形象。

一、丰富表象,培养形象思维

1.在观察中感知事物,储蓄丰富的表象。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知,也就是保留在大脑皮层上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就是表象。只有认真观察身边万物,才能丰富表象,为形象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获取表象的途径,一是生活本身,二是反映生活的文字或图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丰富表象。

如《秋天的雨》一文,作者从颜色、气味、声音三个不同角度来描写秋雨。《爬山虎的脚》中,作者经过长期、连续、细致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以及脚在爬墙后的变化。《燕子》一文,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观察,从整体“一身羽毛”到部分“翅膀”“尾巴”。在《猫》一文中,老舍观察得十分细致,且把猫的特点概括得非常准确。成年的猫,作者概括其为“古怪”,表现在老实、贪玩、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作者用“非……不可……”的句式突出了猫的尽职。其实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作者爱猫,他是带着喜爱的情感观察猫的。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着重大的意义。

教学时,教师可结合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学段目标,建立任务群,让学生在观察中丰富表象,为形象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该单元安排了课文《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也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时,教师可建立单元学习任务群:任务一,结合文本,学习作者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身边事物;任务二,揣摩文本语言,学会准确记录观察内容;任务三,学习在观察时展开联想;任务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交流分享。完成任务一时,可结合课文细化目标:通过《古诗三首》学习有序观察;通过《爬山虎的脚》学习连续细致观察,用动词准确表达;通过《蟋蟀的住宅》学习连续细致观察,拟人化表达。完成任务三时,确立观察对象,如观察植物时,应观察枝干、茎、叶、花等各部分的特点,包括形状、颜色、姿态,以及味道,并做好记录,还可以把联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长期的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

培养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素养0

2.在直观教学中丰富表象。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展示实物、图片,以及播放视频等,把语言文字和图像形成直观联系,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与感受文章内容。如学习《金色的草地》时,学生印象中的草地一般都是绿色的,这时教师出示“金色的草地”图片,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在大量阅读中丰富表象。在阅读中,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可感的表象,如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古典名著,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环境,无不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丰富的印象,同时也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

二、展开联想,培养形象思维

1.相似联想。相似联想的事物,不属于同类事物,但是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教学时,教师应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共性,激活学生思维。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结合第2自然段内容,在讨论相似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填一填:作者由黄黄的银杏叶联想到( ),由红红的枫叶联想到( ),由金黄的田野联想到( )。秋天把( )给了( ),( )像( )。这样展开联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比联想。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展开对比联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样度过大年夜的?回家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又是怎样度过大年夜的?把自己的幸福童年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爷爷奶奶的大年夜进行对比,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生活美满,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丰富想象,培养形象思维

1.再造想象。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按照语言文字的示意对有关的记忆表象进行选择和提取,并在语言文字的示意下不断修正和改造,在脑海中形成符合作品描述的新形象。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根据文字,我们眼前展开了四幅画面:连绵的群山看不到一只鸟,千万条山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一条孤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戴笠的人,老翁在冰冷的江面上拿着竹竿垂钓。诗人借渔翁在寒江独钓,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是内心仍然孤傲不屈的精神。此时,学生不仅要根据文字想象画面,还要在朗读中再现画面,读出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生活画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延伸补充。在阅读过程中,仅凭语言文字的示意难以形成完整形象。此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补充:可以是形象的补充,也可以是情节的延伸。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忽传”“初闻”,想象诗人的情态,再补充想象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体会诗人喜闻家乡收复而惊喜欲狂的心情。补充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增强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受。

3.幻化想象。幻化想象就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的虚拟化的创造性想象,在作品中写梦境、幻觉、幻想等,如《荷花》,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在池中翩翩起舞。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学会幻化想象,创造出新形象,培养其形象思维。

四、随文练笔,培养形象思维

1.仿写。《匆匆》一文:“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伸出手遮挽时……天黑时……”作者通过想象,把那些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事物、感觉,通过相应的形象表达出来。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练笔,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在想象中变得可见可感,同时在练笔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补写、扩写、改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或为学生提供一定材料,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扩展,如把古诗《回乡偶书》改成记叙文,通过想象把诗歌还原成生活画面。

3.片段练习。可以就人物、场面、情景、环境进行分项片段练习,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教师举了“左右为难”和“奋不顾身”两个例子,要求学生将“喋喋不休、悠然自得”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写出来。这就是根据词语想象生活场景,在片段练笔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情感。文章都是作者饱含深情写成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思维时,在大脑中形成有血有肉的、富有情感的人物形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感受。学生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也是按照自己的审美与情感,比较筛选相关的表象材料,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因此,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理解和感悟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同时把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实现育人的价值追求。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多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建立语言文字与表象的联系,展开联想与想象;采用随文练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带着自己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