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物品质,探索单元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作者: 李根

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人文主题,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为语文要素,以“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为习作要求,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直抵学生语文训练和提升的内核。本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四篇课文,它们均聚焦人物的言行描写,在细微的刻画中展现人物崇高的精神品格。立足本单元“双线”价值走向,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聚焦文本中与言行有关的描写,让学生在读、思、说的过程中发现人物的品质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进而受到人物品格的感染。

一、初读:明确方向,用好教材资源

1.读准单元导语,梳理单元思路。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编排单元导语,主要包括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三个方面,为整个单元的教学提供思路,指引方向。教师在教学本单元具体内容前需要读好、读透这些内容,从中提炼出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即以“人物品质”为线索,以“言行描写”为手段,以“感受品质”为目的。

2.读准课前提示或课后习题,明晰教学线索。从单元导语的分析可知,本单元的教学思路应以“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为抓手,以“感受人物的品质”为目的。那么,这一抓手和目的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有效落地呢?对此,教师应将目光聚焦在课前指引和课后习题上。精读课文设计编排了课后习题,为精读课文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线索。而略读课文,虽然省去了课后习题,但是也相应增加了课前提示,同样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时,教师读准这些教材资源,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线索。

在精读课文中,《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是“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在略读课文中,《挑山工》的课前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作者说‘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找出这几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哲理”。这些内容都是引导学生从言行描写的角度学习课文,从感受品质的角度剖析人物形象。初读时,学生读准这些课前提示和课后习题,是开启课文学习的正确方式。

二、精思:搭建支架,深入体会文本

阅读进入精思环节,才意味着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精思的过程离不开读,也离不开“支架”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连串的“支架”,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处,感受人物品质。

1.抓言行描写。落实“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在对言行描写的反复品读和精思中形成初步阅读感受。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第14至31自然段中哈尔威船长一共说了八次话,语言简洁有力,足以体现当时形势的危急和他自身的镇定、果断。第34和第42两个自然段主要刻画了哈尔威船长的动作,从“巍然屹立”和“纹丝不动”等词中,读者能够看出他的镇定自若和视死如归。针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品读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又如《黄继光》中,黄继光跟营参谋长请缨时说的话,带领两个战士冲锋时说的话,舍身堵枪口时的动作,描写这些言行的相关语句都是彰显黄继光内在品质的关键语句。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关键语句,让学生感受黄继光崇高的精神品质。再如,《挑山工》中,挑山工的一言一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可在紧扣言行描写的同时,将“挑山工”与“我”进行对比,以展现人物身上的品质。这就是言行描写这一“支架”显示的重要教学价值。

2.做简单批注。做批注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常见方法。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做简单的批注,针对不同内容和文本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批注方法,实现以批注促感受的学习效果。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几处对话,没有提示语。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这些对话的特点做质疑式批注——为什么没有提示语?没有提示语的效果如何?学生做出批注的同时,就将他们引向了深入思考的境地,他们对哈尔威船长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又如《黄继光》中,描写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那一幕使用了“站”“张开”“猛扑”“堵”等动词,细致入微,人物形象跃然于眼前。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这些连贯性的动作和动作背后的含义做感想式批注——感受黄继光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再如,《挑山工》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并做简单批注,如评价式批注——无论干什么事情,只有向着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做才能达到目标。总之,针对不同文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批注,借批注这一“支架”,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让学生受到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三、交流:形成感受,汇报阅读体验

交流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指向目标达成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中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要达成的目标,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教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指引学生深入感受单元文本中人物身上的品质,并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延伸开去,指导学生习得感受人物品质的阅读策略。

1.依托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加深体验。合作学习是语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其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相互弥补中实现“1+1>2”的学习效果。立足本单元中几篇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聚焦言行描写,进行简单批注的同时,以小组合作、交流和汇报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言说中加深阅读体验,形成阅读感受,实现对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收获与提升。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在“读好人物对话”部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让他们抓住重点对话,分角色合作来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情、神情或动作,把提示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补充的提示语来读好人物对话。又如《挑山工》这篇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精读课文学习完以后,指导学生用课上习得的方法,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阅读,圈画批注描写挑山工语言、动作的语句,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说说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此时的课堂已经完全属于学生,教师仅做细微的指引和点拨。这样的合作学习,因文本类型不同而施以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不仅能逐渐打开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紧扣阅读链接,在拓展中强化感受。本单元在《黄继光》一课的阅读链接中还安排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叙述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历尽艰辛,从美国返回祖国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和平时代的另一种英雄形象。教师该如何用好这篇阅读链接?其实,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对单元语文要素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的补充和提升。这篇文章并没有关于钱学森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但是读完后同样能给人以震撼,让人对钱学森伟大的品格由衷地赞叹。那么,这篇文章中钱学森的人物品质是如何让人感受到的呢?可以通过典型事例。这就向学生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教材中的言行描写是感受人物品质的重要方式,而阅读链接文章中典型事例的运用也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篇阅读链接融入课文教学之中。教材中这种有意识的拓展和延伸,既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更指向了学生阅读能力的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