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语文
作者: 黄晓迪入门
我的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受他影响,我从小就想当老师。
1999年,17岁的我来到徐师一附小工作。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浓厚,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完成了很多公开课任务,又参加了种种比赛,其中挑战最大的无疑是教学类比赛。我凭着一股钻劲、韧劲,跟着附小焦作义、曹璟、张海燕等名特优教师一次次写教案、修改,反反复复试讲。工作第一年,我参加区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获得了大大小小比赛的奖状、证书30多张,在省里上的一节录像课《但愿人长久》还被刻入光盘,全国发行。每一个一笔一画写教案的夜晚,每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的自我磨炼,每一场教研活动的全力以赴,都是岁月的乐章上跳动的音符。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我度过了从教的第一个10年。
明理
2009年,区教研室王勤主任推荐我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培训会上执教公开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没想到于永正先生竟亲自走进教室听我试讲。
那天下课后,我怀着忐忑和崇敬的心情走到于老师身边。于老师拿起我手中的课本,笑眯眯地说:“上好课的第一步,就是读好课文,这篇课文该怎么读?”我没吭声,心里想,朗读课文就是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音动听呀!于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你听我读一遍吧。”
于老师捧起课本,微微偏着头,宛若淘气的孩童,读着读着,随手一指,我情不自禁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仿佛那里真有一条小鱼在游动。于老师的语音声调自然,笑容柔和慈爱,可听起来,这首儿童诗的每一个字都直往我心里钻。虽然我对这首短短百字的儿童诗挖空心思设计教学环节,绞尽脑汁创设情境,已经反复教了七八遍,可经于老师这么一读,我竟才第一次感受到这首诗的魅力。后来,我苦练无数遍,却始终练不出于老师朗读时流露出的那种孩子气,不免颓然沮丧。直到20年后,我方才领悟,这就是“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把语文教到儿童心里去,让孩子读着说着写着练着,就爱上了语文,这才是真正的“儿童立场”!
于永正老师宛若一道光,照亮了我未来的路。对“儿童的语文”的神往和对名家风范的仰慕,使我下决心要探索出每一节课背后的思想和价值,上出学生学得真实、学得有效、学得精彩的语文课。
我时时关注和学习教学名师的教学课例和学术著作,教学视界逐渐被打开,思想也愈发活跃,很多新鲜的念头和教学的“花样”出现在课堂上,“成语接龙大赛”“掰手腕的秘密”“破解橡皮谜题”“要合作还是要竞争”“附小少年百日讲坛”……我充分利用当班主任的“特权”,在班里举行各种学科或非学科的“卷入式”活动,用“语文”的方法,实实在在地做着“育人”的事。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信哉斯言!乐在何处?教育,原本就是他人和自我的生命能量彼此转化生成的过程,这就是“教学相长”呀!
在关注小语名家同时,我还跨学段、跨学科体悟着为师之道、做人之境、成事之法。我不仅读教育相关的书,还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人物传记,在初读和重读的过程中,在掩卷遐思的沉静与会心一笑的轻松中,我常因醍醐灌顶而喜悦,因豁然开朗而愉快。
修行
2016年,我迎来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在市赛中,我站在赛场上,宛若回到当年求学的课堂上心无旁骛地练字、讲故事、读书。在得知比赛得分在100余位选手中排名第一并晋级省赛的时候,我沉静的心突然有了悸动和向往——到省里去试一试,看看这几年的积淀究竟如何!
市、区两级语文教研专家对选手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导引。导师们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练粉笔字,我潜心临摹,手指磨出了泡;为了讲好故事,我反复听故事,录音频,对照找问题,向专家请教舞台表演经验;为了准备好笔试,我在万籁俱寂之时静下心来,阅读了几十万字的资料,挑灯夜战到凌晨;为了培养课感,我一遍遍地磨课……那是一段 “虔诚而充实”的时光,我用这种刻苦练习的方式来寻求自我完善,力求通过磨砺,立得住、说得出、写得下、办得到。
我最终在省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三名。当冷静下来,我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在追求站在这次比赛的最高领奖台吗?如果只是要一个结果,那么驱使自己前行的动力会持久吗?……在苦苦思索中,终于明白,我希求磨去身上的浮嚣之气,胸怀开阔。正所谓矜功不立,而这次比赛,是最好的修道场、试金石。
很幸运,命运似乎又为我打开了一道门,让我看到了更美好的风景。通过层层遴选,我成了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 2019级32人中的一员,度过了3年美好的研修时光。
进入这个群体,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教师发展共同体”。严谨的学习组织,严密的学习设计,严格的培训管理,使我对学术研究充满了敬畏。如果说以前我是在课堂教学上摸爬滚打,那么这3年就是在专业表达的领域深耕细作;如果说教学历练是“聚光灯”下的精彩璀璨,那么专业阅读和写作就是独对屏幕、枯坐“冷板凳”的寂寥清明。前者让人沸腾和燃烧,后者让人执着而丰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人精力完全投入某项活动上时,会产生心流,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数不清的深夜,忙完一天的工作、家务,安抚孩子入睡后,我才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刻。写作无疑是艰辛而孤苦的——独坐灯下,时而冥思苦想,查找文献,殚精竭虑;时而文思泉涌,一行行文字凝结着心血和智慧,跃动于屏幕之上。只要坚持就会发现,专业化写作是探照自己思维深处教育思想的聚光灯,头脑中的“自己”是那样清晰。不觉间,我撰写的30余篇从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论文,先后发表在《语文建设》《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小学语文》等期刊,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我感到自己似乎越来越走向本真——即便一无所凭仍然拥有自我生长的能力,能够始终保持内在精神力量的自给自足。
悟道
不知不觉从教已20余年,这期间我苦苦求索教育的真谛。我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虽然看上去小有成就,但我总觉得自己似乎还缺少核心动能。我渴望知道,教育究竟是什么。
一次忽然而至的教育之旅使我对教育、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更加深入而透彻。
2019年12月,作为教育部凉山帮扶行动江苏基地专家组成员,我来到四川凉山州支教送教。这儿举目都是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星星点点的人家散落大山深处,交通闭塞,形同“孤岛”。所见所闻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师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教学,也绝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偏远的山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地区命运的唯一路径。只有教育才能活化人的心灵,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大凉山落后的现状。教师只有通过教育,通过广泛而精深的阅读才能打开当地孩子们的视野,进而打开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励志发奋苦读,立志改变现状,过上“前辈所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凉山之行涤荡心灵,给予我思想上的震撼。我突然领悟了千年前孔子讲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懂得了苦心创办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校长的坚守,明白了投身于乡村教育伟大实践的陶行知的创举,理解了抗战时期陈鹤琴带领学生们徒步千里办师范教育的恒心……
带着对教育的虔诚,我回到了熟悉的校园里,更加笃定、更加热忱、更加专注地投入教育中——在我心里,教育是漫长的摆渡,是相互的照见,是一生的修行。在从事“人”的教育,在教育人的过程中,我定能遇到那个想见而未见的自己。※
(黄晓迪,江苏省第十六批特级教师、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