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教材中“短文”的教学方法
作者: 王健 刘晓敏“短文”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简短的诗文、寓言、小品文等,通常字数少,结构简单。也因此,教师往往觉得“短文”的课堂容量不够,不知如何处理。教师或蜻蜓点水,一堂课教几篇,课堂零碎;或让学生自学,教学无所作为。
实际上,这些“短文”都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美的艺术形式。课堂上如何教“短文”,才能教得有滋有味呢?在笔者看来,文字少更应“细”教,可采取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策略。
一、拓宽内容,拓出课堂容量
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点。一篇“短文”的原“点”可能较小,但如果有效拓展,将课堂教学的“点”连成“线”,课堂容量就会相应增加很多。
例如,仪征市实验中学的许老师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诫子书》。面对只有86个字的文章,他首先设计了“阅读一封家书”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一个问题解读课文。
诸葛亮要告诫儿子什么呢?请组织语言,仿照父亲诸葛亮的口吻对儿子诸葛瞻说:“孩子,你要 ,才能 。”“孩子,你不 ,就不 。”
其次,他的第二个课堂教学环节的主题是“走进一个家庭”。
父亲:躬耕南阳,在隆中隐居……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儿子: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三十七岁时便战死沙场。
让学生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品行,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他是怎样的人。此环节中,教师已经从原文跳出,适当地拓展了阅读内容,加入了关于诸葛亮父子的人生经历和后人的评价,这有利于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加深对诸葛亮的理解。学生从诸葛瞻的人生经历来解读他对儿子的人生影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段老师在执教杜甫的《春望》公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圣”,多次引用冯至《杜甫传》中的语句。如:“安史之乱,他便只身投奔灵武……他到达凤翔,衣袖残破,两肘露在外边,穿着两只麻鞋,拜见肃宗。”“杜甫远在梓州,听说收复河南河北……脱口唱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以上两段拓展,学生立刻明白了“诗圣”的含义——“舍小家,为国家”。“忧国忧民”一词也成为杜甫伟大精神的诠释。由此可见,诗歌教学,适当拓展阅读内容,课堂的容量也就会由小变大。
二、拓深题旨,提升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中,“短文”虽然内容较少,但其思想内涵丰富,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拓展,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提升课堂质量。如,许老师在《诫子书》中精心开展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一种情怀”: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曾国藩家书》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
此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对三封不同的家书的解读,引出中国的家书传统,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书不仅传承了家风,传递了精神,更可以起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许老师还将课堂拓展到现代的《傅雷家书》,这一封封家书无不是中华民族古今圣贤智慧的结晶。教师围绕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带领学生展开联读,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联读将短课文读“长”,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架构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再如,许老师上的另一节公开课《春来草暖泥土香》,他首先以“一个人的思乡蛊惑”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然后以“一个人的乡土情结”赏析文本,最后以“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进行拓展阅读,借《舌尖上的中国》中一句“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将文本由个人的情结上升到民族情结,将短课文读“长”。教师通过拓展教学,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思辨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三、细教词句,品出“短文”力度
细教词句是深度学习的必要途径,“短文”篇幅短、字数少,这为精读提供了基础,通过细教“短文”中的词句,学生可以从文中品出力度。如高老师在《周亚夫军细柳》自读课文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细读“真将军”,开展课堂教学。
1.引导学生注意自读课文应该读哪些部分。提醒学生阅读“阅读提示”中“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概述文中有关“真将军”的故事。
2.文中的“真将军”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先驱、军门都尉、使者、壁门士吏、将军亚夫的人物对话,体会“真将军”的形象。
3.评价“真将军”。如果你是文帝,你评选他做“真将军”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是霸上或棘门的将士,你认为他不是“真将军”的理由是什么?
4.作者眼中的“真将军”。借文章背景读出作者司马迁的形象。
5.读“真将军”命运。借《史记》中关于周亚夫的故事《绛侯周勃世家》来谈其命运。
在本节自读课中,高老师抓住“此真将军矣”一句,以“真将军”为主问题巧妙地设计了四个自读环节——“文中的‘真将军’”“评价‘真将军’”“作者眼中的‘真将军’”“读‘真将军’命运”,从课内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到分析评价人物,再上升到与作者交流。学生在自读中提升了思维,强化了审美鉴赏力。学生通过对重要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的细细品读,真正做到咬文嚼字、词斟句酌,对课文的解读就会更加全面而深入。
四、细读语言,品出“短文”厚度
“短文”的阅读教学,重要的是细读语言,对每一个重要的语言要素进行品读和鉴赏,在深度阅读学习中品出厚度。
如王君老师的《乡愁》一课,学生提出如下发现:诗歌中的“头”字重复出现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而平时一般是用“这边”“那边”“外边”“里边”。这时,王老师引导学生将“头”改换成“边”,对课文进行朗读。学生通过品读,读出“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遥远的距离,而“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王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品读语音上的轻重,学生发现了“这头、那头”的厚重性,进而明白“尽管两个不同的汉字有着相同的意思,却因语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厚度,以‘头’来顿挫,更能折射出诗人内心的郁闷”。通过细读语言,学生读出了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也就读出了《乡愁》的厚度。
再如,高老师在《周亚夫军细柳》中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文中的“真将军”,分角色朗读课文。他提出通过先驱、军门都尉、使者、壁门士吏、将军亚夫的人物对话,体会“真将军”的形象。同时,指导学生读出“叹号”,读重点词,如“真将军”的“真”,读语气词“嗟呼”,读出感情。经典的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是作者精心锤炼、用心锻造的。所以细教,教师就要带学生沉入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品读,从而品出语文滋味,品出“短文”的厚度。
综上所述,“短文”可以通过“拓宽、拓深”“细教、细读”,由短变长,由小变大,拓出课堂的容量,提升教学的质量,在语文课堂上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王健,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东校区;刘晓敏,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