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年级日记教学的优化策略
作者: 侯国梅日记是写话与习作之间的一座桥梁。写日记不仅为习作教学积累了“素材资源库”,还为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如何帮助中年级学生学会写日记,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多个角度为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初学写日记的学生来说,最难的莫过于选材。关于选材,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只是设置了一个问题:日记可以写什么?通常来说,什么都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样的要求看起来轻松自由,可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越是宽泛的选材,越难以掌控。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材,让学生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眼睛。
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了多年的日记写作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打通生活与写作的“通道”,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寻找素材,写出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日记内容,并由此归纳出日记选材的几个角度。
1.从观察事物起步。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日记,首先是要学会观察。大自然的风景、可爱的动物、特殊的礼物都为学生的日记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2.从留心生活推进。美好生活中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还有社会中发生的新奇事件,用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3.从学生体验深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好玩的游戏、多彩的社团、快乐的旅行、勇敢的尝试、有趣的实验……学生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日记。
4.从展开想象提升。孩子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小脑袋里藏着很多有趣的想法。学生将某个新奇的念头记录下来,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多彩的生活给日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笔者从学生的日记中,惊喜地发现了学生选材的变化,从一开始的选材没有序列,到后来可以有序列地写日记,比如“校园课堂新鲜事系列”叙述了在音乐课、英语课、体育课等课堂上发生的新鲜事;有植物系列—— 豌豆从豆种种下去,到发芽长新苗,再到长大,掐豌豆苗,做豌豆饼;还有动物系列—— 从买回一只小仓鼠,到小仓鼠长大,再到小仓鼠生出仓鼠宝宝……生活中并不缺少日记的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多种途径学方法
新课标虽然没有对日记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建议:“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要满足课标的这些要求,日记的练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要明确三点:一是不拘形式地记录,二是将内容写清楚,三是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教学生写日记不仅要教选材,更要教写法,不同的选材有不同的写法。针对不同的选材,教师教给学生相应的写作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深远的意义。
1.向课文学。课文是很好的习作范例。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遴选,并根据教学要求适当改编的,文质兼美,更具有典范性。日记的写作不要求篇幅的长短和结构的完整,表达上更具自由性。因此,学生可以“跟着课文学表达”,学习课文的写作特色或表达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学生在这样的练写中有格式可仿,有方法可循。

2.向课外书学。阅读课外书也能学到一些写作的小秘诀。《亲爱的汉修先生》就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鲍雷伊以日记体的格式向汉修先生写书信。鲍雷伊一开始其实也不知道写什么,是因为汉修先生问了他一些问题,他是为了回答问题才写信的。后来,他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乐趣,爱上写信、写日记,于是主动给“假”汉修先生写信。“提问题,用写作的方法来回答问题”这也是写日记的一个小秘诀,如今天玩了什么游戏,这个游戏怎么玩,是跟谁一起玩的,玩得是否尽兴……这样的提问看似无心,实则搭建了日记交流记录的框架,回答了这几个问题,日记就完成了。当然,如果学生能细读《捣蛋鬼日记》《小屁孩日记》《航海日记》等经典的书籍,那么他们就能学习更多写日记的方法,发现写日记的乐趣,喜欢上写日记。
3.向伙伴学。向伙伴学习,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笔者在班级内成立日记写作互助组,一组有四个成员,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小组成员交流日记,相互提建议,并修改。以《老师的发型变了》为例,修改前:
侯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今天早晨,她刚走进教室,我就发现她的发型变了。她原来是长发,现在烫成了卷发。不过,这个发型显得挺年轻的。
小组内的评改建议为:亮点—— 选材很好,注意到了生活中的变化;不足—— 老师的发型原来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都写得太笼统了。经过小组合作修改,学生写出了老师发型的前后变化,写清楚了“我”的观察,感受也比较真切。
当然,日记的写作要遵循“我的日记我做主”的原则,写什么由学生自己决定,怎么写也不做过多的要求。教师如果适时给学生提供写法指导,学生的日记质量会有显著的提高。学生有了写作成功的体验,写作的热情自然大大被激发,爱上日记也就顺其自然了。
三、多项举措促坚持
日记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自觉坚持,因为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比写日记本身更重要。如何让学生坚持写呢?
1.名人日记展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坚持的目标。因此,教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名人坚持写日记的故事,以及他们因为写日记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如列夫·托尔斯泰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了51年的日记。他早年的小说《昨天的故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构思出来的,他的日记成了“素材资源库”。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留下了500万字的学术著作《竺可桢日记》,他的日记成了“气象奠基之作”。陕西农民侯永禄写了200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中国半个世纪的“三农”问题,他的日记成了一份“社会研究资料”。对于小学生而言,日记就是他们的“聊天室”“心情阴晴表”“习作素材库”,也是个人的“成长记录袋”。
2.日记打卡表推动。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既需要学生自己的内驱力,教师的督促和检查也必不可少。一是把写日记的时间留出来,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写日记的时间留出来,切忌因为写日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日记产生反感和厌恶。二是实施每周打卡制,在保证时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实施周打卡、月打卡制度,采用学生自查、同学互查、家长督查、教师抽查等方法,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总之,只要学生愿意坚持写,那就是成功。
3.日记交流台互评。当学生已经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时,教师可以设立“日记交流台”,每周一次,采用学生自荐、同学推荐、教师举荐等形式来交流展示学生的日记。一评日记的选材:是否有话可写,是否采用了“三选一”的方法(在写日记前,是否列出了三个材料,并从中选取一件)。二评有没有亮点:日记中的亮点,越多越好,一个词语、一句话、一处描写,让学生在评改中学会写作。三评不足并当堂改正:指出不足并鼓励学生进行日记的再修改,有利于今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4.出版日记集分享。天天写日记,一学期下来,当学生们的日记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日记内容进行归类,按照写人物、动物、事件、实验等主题,编写班级日记集,如《班级趣事多》《牙齿的故事》,或个人日记集,如《我家的开心果》《咪咪系列》《课堂趣事多》,这些集子的呈现,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成为学生最珍贵的童年礼物。※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