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摭谈
作者: 胡修喜“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促使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理念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从而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相关知识获得深入而持久的理解。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为例,谈一谈“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下单元教学的初步实施。
一、整体分析单元内容,明确预期结果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终为始”,第一阶段是确定预期学习结果,即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包括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实现的理解与迁移等。我们可以从教材的编排体系、课标的要求等方面入手,整体分析单元内容,明确单元教学所要达成的结果。
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桥》和《穷人》,设置了课后习题“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和“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都指向感受人物形象,还设置了分析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的探究、小说结尾的鉴赏和情节梳理等题目。本单元的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要求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形象,并说说对话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以《穷人》一文为例,梳理了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则以“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经典情节,让学生感受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等小说,引领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综合来看,整个单元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核心目标则放在人物形象的感受与鉴赏上。
根据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中的目标指向,结合三篇小说的文体特点、单元语文要素及课后练习的相关要求,我们确定这一单元的预期学习目标为:(1)理清主要情节。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制小说情节发展图,初步感知小说谋篇布局的特点。(2)感受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心理,联系具体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知。(3)领会环境作用。明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了解其对于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4)准确把握主题。抓住关键信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透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整合单元文本特点,确定评估角度
评价先行,是“逆向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要求教师把预期结果细化为评估角度。这样一来,教学过程就成了发现评估角度的过程,教师便可以根据评估角度检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而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为此,我们可以整合单元文本,基于明确的预期结果,寻找适合的评估角度。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小说,我们应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出发,从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四个角度,依次确定评估角度。
情节通常由一系列具体的生活事件构成,一般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题等有着重要的铺垫性作用。因此,为了评估第一个预期结果,即“理清主要情节”,我们从情节的完整度和重要性等特点出发,设计了这样的评估角度:(1)能分别提取三篇小说的关键信息,绘制情节脉络图;(2)能用简明的语句分别说说三篇小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能结合印象最深的情节谈感受。
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是成功地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小说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包括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因此,针对第二个预期结果,即“感受人物形象”,我们设计的评估角度包括:(1)能找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说出其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2)能找出心理描写的语句,剖析人物的心理,说出其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3)能制作人物卡片,介绍清楚其身份、出处,外貌特征的描绘要符合人物身份,能够恰当选择典型事件,并精准地对人物进行点评。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不仅能够反映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确立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还能有效地烘托人物的心理,凸显人物的性格,并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根据第三个预期结果,即“领会环境作用”,我们设计的评估角度为:能设计一个舞台,并对其进行具体说明,要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
无论是情节的变换、人物的塑造,还是环境的渲染,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表现特定的主题。对于主题的分析,我们要从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入手。所以,对于第四个预期结果,即“准确把握主题”,我们设计的评估角度是:(1)能从“怎么写”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语言或结构特点,说出作者的创作意图;(2)能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的理解,设计人物的台词和动作,准确表现故事的主题。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评估角度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评价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保持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式,取得预期效果。
三、统整单元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
在明确了学生需要达成的结果并设置了合理的评估角度后,教师就可以精心设计学习体验和实践活动,为单元教学的开展搭建支架。教师可以统整相关环节,以保证教学的整体性,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结果。
根据预期结果和评估角度,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从整体出发,安排了三个学习环节——“预学”“共学”和“延学”,带领学生完成相关任务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活动一是“预学”,要求学生根据单元自主预学单,围绕目标进行单元整体预学活动,并完成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对照预习单中的字词部分,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自学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反馈;第二个任务是默读三篇小说,根据小说的基本结构画出故事情节图,简要概述故事情节;第三个任务是说说三篇小说的主人公分别是谁,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学活动在做好字词认读、理解等保底工程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类”文本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聚焦“情节”和“人物”两大要素,从整体上把握三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能对主要人物特点作出初步判断,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二是“共学”,以主题式、项目化学习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与学习支架,通过小组协作等方式,细化学习步骤和策略。这一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精彩故事我来讲”,指向小说情节的梳理与把握。准确把握故事情节,是学生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起点,也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学生基于预学活动中描绘的故事情节图讲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将对情节的把握引向深入,在“有声表达”中提升语言表达与建构能力。第二个任务是“主要人物我来绘”,指向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鉴赏。从先前的分析可知,“感受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生聚焦人物形象,在主要身份、社会关系、主要事件等层层递进的梳理中,实现多角度感知;并通过撰写人物简评,让人物形象在心中变得立体、丰满。第三个任务是“难忘瞬间我来演”,需要学生根据小说内容创编剧本,演绎故事。学生阅读小说,往往停留在情节的梳理与形象的感悟上,忽视对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巧妙的结构特点的关注。因此,我们以这一趣味性的任务,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深入——不仅关注小说写了什么,更关注怎样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析其独特作用,并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设计舞台,要求融入小说中的环境,贴合小说的情感基调。这一任务,也能充分考查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共学活动是对本单元小说的集中、深入学习,针对小说独特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并以创新性的剧本创编、故事演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现内化迁移,形成对小说主题的深化感知。
活动三为“延学”,也就是学习的延续、延伸。在完成“预学”和“共学”活动后,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有了基本的认知,也初步掌握了阅读小说的策略。此时设计的延学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时也反馈学习结果,帮助教师检验教学效果,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我们基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知识理解的六个维度,即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设计了本单元的延学活动:(1)绘制三篇小说主要人物关系图——解释维度;(2)如果要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加入一部分环境描写,可以加在哪里?——释义维度;(3)使用阅读小说的策略自主阅读谈歌的《绝唱》和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应用维度;(4)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改动哪篇小说的哪一个情节?为什么?——洞察维度;(5)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桑娜内心的变化——移情维度;(6)学习本单元之后,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或不解的地方?——自知维度。延学活动从单元整体视角,要求学生对人物、环境、情节等进行梳理,同时以一些具体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以上是“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在小说单元的初步尝试,虽然部分设计还不太成熟,但实践下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这一理念下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指向预期学习目标,确保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的匹配性。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组块教学设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Z-c/2020/2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