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活动实施策略

作者: 柳玥

从1941年叶圣陶先生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以“很久很久以前”为主题,推荐学生阅读《中国神话传说》。该书内容极其丰富,涵盖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话时代的宇宙景观、五方天帝的神话传说等内容,其中生僻的名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学生整本书阅读中会遇到的挑战。因此,寻找有效路径至关重要。整本书阅读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其价值指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关注学习过程。

一、读前指导:搜集资料,制订计划,激活课堂交流

在阅读活动开始前,笔者发放问卷做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能力,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笔者通过问卷了解到,班级中有13名学生读过《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24名学生读过一部分,8名学生没有读过。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与阅读能力,笔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阅读小组。

分组后,学生查找与“中国神话传说”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公众号推文等图文材料,以及短视频、纪录片、优质课视频和电影等视频材料。材料由师生汇总并审核后,存入班级共享网盘中,形成在线资源共享库。学生通过在线自主阅读和学习,以相关资料丰富阅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为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做铺垫。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毅力是一个考验。教师制订阅读计划,合理分配阅读时间,能够有效督促学生持续阅读。学生可以利用文档或表格设计阅读计划与记录表来自我监督,保证按时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课堂中,学生借助班级网盘中的多媒体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以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分享自己最感兴趣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资料进行归类整合,初步形成“中国神话传说”资料库,并针对学生提供的资料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

越多的经验被唤醒,学生就会对阅读越有兴趣。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资料的了解逐渐进入阅读情境,建构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主体性得到发挥。先自学后共学的模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了阅读指导课的效率。

在搜集到的资料中,有一则关于中国航天的视频引起大家的关注,于是有了接下来的教学片段——

(播放《问天》视频)

生:我发现很多航天器和航天项目的名称都是我在书中看到的神话人物或事物的名字。

师:你都看到了哪些?

生: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月球车叫“玉兔”。

生:我还知道载人空间站叫“天宫”,真有意思。

师:你们知道中国的航天器还起了哪些与神话相关的名字?这些名字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呢?大家带着疑问,继续去书中探索吧。你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中国科技名片”上进行记录,这份“名片”也可以上传到资料库中作为拓展材料。

《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活动实施策略0

二、过程跟进:巧用打卡,在线协作,生生互评互助

过程跟进环节以推动学生高质量的阅读为目的。阅读中,教师把控学生的阅读进度和质量,依据同伴效应,创建师生、亲子、生生阅读共同体,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打卡”是对学生自主阅读实行监督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自我监督与调控。在协助孩子在线打卡的过程中,家长也同步参与了阅读活动。教师通过数据统计能够及时跟进学生阅读情况,同学之间可以通过软件互相查看阅读数据,实现教师、家长、学生自己、同学四位一体的督促作用。教师可以在打卡程序中设置班级阅读圈并发布打卡任务,打卡内容为阅读进度、阅读感受,以及有疑问之处。

摘录学生打卡内容:

我最佩服盘古,他把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头和躯干变成了巍峨的群山……我觉得盘古是一个勇敢的巨人,他把自己奉献给了这个世界。

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活动大多在家里进行,这样的线下学习环境无法支持有效的互动和监督。因此,我们利用“在线文档”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协作。学生在文档中记录自己的提问,其他学生在回答区交流自己的看法,实现思想碰撞。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感悟、疑问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给予反馈或者进一步指出阅读方向,从而推进阅读。

除了通过文字形式讨论,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软件进行语音、视频交流,交流范围可以是全班或者小组。学生在交流中增强问题梳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集众人之长,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

三、读后交流:聚焦主题,学问思辨,整合阅读资源

阅读过程不仅需要有线上的个性化交流学习,还要有课堂中面向全班的汇报与整合,让学生在面对面交流中碰撞思维。根据《中国神话传说》的文本特点,以“神奇”为主题,教师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三个方面选择切入点,借助可视化阅读策略,设计系列阅读活动。

1.聚焦内容,说说“神奇”情节。由于阅读是一种自发性、自主性的活动,课外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小学生容易出现无目的性的阅读。为了更好地把握整本书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借助可视化思维工具边读边梳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炎帝与蚩尤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在梳理这些情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开端、发展(上升)、高潮、继续发展(下降)、结局五个方面入手。

2.把握人物,再现神奇“形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形象个性鲜明。他们体现出创造的智慧:女娲造人、补天、缔造婚姻制度,伏羲发明渔网和八卦,燧人氏钻木取火,黄帝建造房屋……这些智慧而伟大的神话人物彰显了中华民族敢于创新的民族底色。他们体现出舍我其谁的担当:盘古开天地,化身世间万物;羿射九日,为民造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种种灾难面前,总有人挺身而出,心系天下苍生。学生在体会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民族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在把握人物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再通过“人物功绩卡”梳理人物功绩,把握形象。

《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活动实施策略1

3.揣摩语言,品味神奇“文字”。在品读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语言文字作为想象的载体却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学生阅读时,可结合批注策略,一边品读,一边批注,然后拍照上传至资料库进行共享,也可以将摘抄的精彩片段拍照上传,为后续阅读分享活动做铺垫。

4.共话神仙,评选“四海八荒风云榜”。在线上线下积累了一定素材后,我们在线下课堂中开展班级辩论活动,以“四海八荒风云榜”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神仙送上“风云榜”。

师:一年一度的“四海八荒风云榜”又开榜了,你想送哪位神话人物上榜?你可以借助我们课前完成的“人物功绩卡”介绍他的伟大事迹,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完整讲述他的神奇经历,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属于他的“高光时刻”,并分享你的感受。同学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

生:我想推荐舜上风云榜。舜本是他父母梦中的凤凰,后来,舜的继母和弟弟讨厌舜,想害他。一天,他们告诉舜,家里的井水太浑浊,需要下去淘一淘。舜拿起工具就下了井。正当舜一心一意淘井时,继母却堵住了井口,但舜还是想办法逃出来了。后来,他们趁着舜修房子时点火,再次想要害死舜,万幸的是,舜又得救了。成为天子后,舜不计前嫌,继母和弟弟被舜感动。我觉得舜差点丢了性命,却孝顺如初,非常可贵,所以我推荐他上榜!

生:我想推荐神农氏上榜,他的身份是三皇之一,神力是治病救人。读到这个片段我很感动——“尝百草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但要攀爬山路寻找草药,而且要时时刻刻提防毒蛇、猛兽,还要冒着中毒的危险。为了寻找草药,神农氏曾经在一天内中毒七十次。”我觉得神农氏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坚定执着的信念,我要以他为榜样,所以我推荐他上榜!

师:我们推荐了这么多神话人物登上风云榜,他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他们都很善良,能舍己为人。

生:他们不怕牺牲,勇于抗争,具有敢于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丰富性、便捷性可以方便师生打造丰富的资源库。以班级群或者网盘为载体的资源库,整合了学生阅读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阅读时的打卡记录和生生协助文档,还包括师生共读过程中上传的阅读体会、片段摘抄、在线小锦囊、课堂片段等实践过程中的优秀资料,形成面向全体的个性化资源库。从班级角度,这一资源库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成长档案袋;从全校或者区域角度,如果每个班级都在阅读时形成一个个性化资源库,将形成有辐射效应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

在《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中国神话相关背景知识,打破时空束缚进行线上线下讨论,结合可视化阅读策略与任务推动,变被动接受教师的推荐为主动探究与推荐,将整本书的阅读落在实处,引入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