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乐助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价值与运用分析
作者: 林晓颖摘 要:随着新课标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方式逐渐现代化,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加优质的体验。器乐作为一种工具,能够为音乐课堂注入趣味,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器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文章基于推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分析器乐在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以及具体的运用策略,以期为基础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器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吸纳知识的黄金时期,在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驱动下,其会对音乐、美术类课程抱有浓厚的兴趣与期待。音乐作为一种美育手段,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定义和欣赏美的能力。器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好助手,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让学生在感知音乐旋律的过程中,加深对美、对音乐的认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广大小学音乐教师正在积极推进器乐在音乐课堂中的高效运用。
一、器乐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价值
(一)有效调动学生兴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器乐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工作更有效。
首先,器乐融入课堂之后,将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注意力将集中在乐器中。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特色,学生能够从中领略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产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其次,器乐融入课堂之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参与更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和游戏活动。游戏作为学生最期待和喜爱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器乐的融入又为游戏活动增添了美育价值,可谓是两全其美。
再次,小学生天生喜欢新鲜事物。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引入器乐之后,大多数器乐是学生从未接触和了解过的内容,学生深感新颖和好奇,从而会产生探究欲和学习欲。
最后,学生在接触器乐、使用器乐的过程中犹如打开了新世界,既能学到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实现心灵的净化。久而久之,音乐课堂将变成学生享受生活和增长见识的重要场所,学生也将更加热爱音乐、热爱享受生活。
(二)有效营造课堂氛围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器乐教学,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美育。
首先,小学生普遍缺乏规则意识。传统的音乐课堂经常出现学生随意喧哗的情况,音乐教师既要花费精力维持课堂秩序,又要向学生输出音乐知识,深感疲惫和有心无力。在音乐课堂中引入器乐之后,课堂嘈杂的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动人的旋律,学生能够沉浸在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知识的氛围中。
其次,器乐的加入给音乐课堂制造了悬念,给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器乐的影响作用下,学生可以展开各种各样的联想,实现思维的发展,进而让课堂进入和谐的氛围中。
最后,器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将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应,教师的演奏也将得到学生正向的反馈,音乐课堂将进入“人人愿意学音乐、人人主动学音乐”的良好氛围中。
(三)有效改善师生关系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器乐教学,能够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与教师达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良性关系中提升课堂教学工作的质量。
首先,师生在合作使用器乐展开演奏时,将形成一种平等且互相尊重的关系,共同努力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奏也是对师生情感的锻炼。久而久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将更加深厚,学生的天性也能得到完全释放。
其次,器乐的引入能够有效放松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放松的环境下,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方便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实现个性化教学工作。
最后,乐器作为师生之间的桥梁之后,教师能够和学生成为朋友。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教师请教。互联网也会成为师生沟通的一种途径,教师能够以朋友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师生携手共同在音乐课堂中探索音乐之美。
(四)有效培养合作精神,提升情感体验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器乐教学,能够方便教师运用音乐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首先,器乐的演奏需要多种乐器的配合或多名学生的配合,学生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领略音乐背后巨大的影响力。
其次,音乐中渗透的情感、生活的哲学、为人处世的道理比较深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教师渗透音乐更深层的内容。而在器乐的辅助作用下,学生可以结合器乐的表演情境分析情感,音乐教师也可以在其中穿插对情感和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领略音乐背后的内容、探索学习音乐的真谛。
最后,器乐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在学习器乐、观看其他学生演奏器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个人心理层面的满足,也能够形成对自我以及对他人的客观认知,有意识地向他人学习、帮助他人,最终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个人格局的开阔。
二、器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在课堂上展示器乐的演奏
音乐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音乐回顾等,在器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之前,除了少部分在课外兴趣班接受过专业器乐教学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对器乐的了解并不多,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演奏器乐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首先,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器乐演奏的魅力。以《牧童短笛》这一首歌曲为例,教师可以选择钢琴作为伴奏器乐,让学生随着钢琴的演奏感受音律的变化,这首歌也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师向学生展示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歌曲中不同的段落节奏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时而活泼欢快、时而庄严抒情、时而优美恬静。在器乐演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整首歌曲分成三个部分,研究每一个部分抒发的感情。
其次,单纯的器乐演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期待。除了学校为教学工作提供的器乐资源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牧童短笛》相关的视频,并在音乐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在观看演奏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进入深度的音乐学习中,逐渐对钢琴演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钢琴曲的变化,学生也能对美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体验钢琴演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二)在课堂上随器乐展开想象
音乐学科的美育作用渗透在学生想象、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多数歌曲给学生想象力的开发预留了空间,学生能在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个人思维、开发想象力和丰富对美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重利用器乐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学习《丰收快乐而归》这一段歌曲为例,教材中的内容摘选自《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内容,向听众展示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使用二胡和笛子展开对两个部分的演奏。在确定学生紧闭了双眼之后,教师拿出器乐开始演奏,学生将跟随旋律的变化展开充分的想象,一幅幅生动的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呈现在学生脑海。随着演奏的结束,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段美妙绝伦的海边旅行,能够对歌曲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接着,教师既可以邀请学生展开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笛子和二胡分别对应哪一部分的演奏。课堂由此进入激烈的讨论环节,学生纷纷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会说:“第一段运用了笛子,第二段运用了二胡,我仿佛在音乐中看到了一个老伯在海边挂帆准备出海打鱼的情景。”有些学生则持相反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本节内容,课堂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由于本节内容与劳动相关,运用了器乐,学生能够将个人情感与音乐、器乐联系在一起,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
(三)在课堂上设置师生合作教学环节
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师生之间互动形式不应局限于提问,还可以合作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在学习一些相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音乐时,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更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使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展开,器乐可以作为师生合作的一种道具。
以学习《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为例,教材中除了对歌曲有所介绍之外,还向学生讲述了聂耳与这首歌之间的故事,作为我国的国歌,这首歌背后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由于小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对爱国之情的理解并不具体,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无法沉浸其中。因此,音乐教师可以联合班级内懂乐器的学生,提前进行备课、预演,在正式的课堂中同时使用多种乐器演奏这首歌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慷慨、激昂、奋进的节奏,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整体基调和背后蕴含的情感。师生之间的合作共同演奏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之上,使得音乐更加饱满、富有情感,其他观赏的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
作为补充和延伸,音乐教师还可以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充当旁白角色,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正在经历的种种浩劫以及先辈们的英勇作战经历。经过师生合作教学之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会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呈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领悟也会更加深刻。
(四)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合作活动
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活动类型丰富、种类多样,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除了传统的器乐教学形式之外,音乐教师可以将器乐补充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包括带领学生自制器乐、带领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等。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乐感和创新能力,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自制乐器,让学生知道“在玻璃瓶中放入不同量的水,敲击玻璃瓶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种最简单的乐器制造形式。为了增加课堂实践活动的趣味性,音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制作“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道具,包括一次性筷子、小皮筋等。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制作经验,并在必要时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活动结束之后,学生纷纷向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他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次,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音乐表演活动中加入器乐的伴奏,使得活动更有节奏感。以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为例,学生需要按照小组开展音乐剧表演活动,小组内的五名学生分别扮演蜗牛、黄鹂鸟、小鹿、小猴子和葡萄树大哥的角色,教师则负责使用器乐伴奏。在音乐剧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将初步领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开展团队合作的意义,教师可以随即延伸出“笨鸟先飞、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实现德育与美育的融合,补充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知识收获。
三、结语
沉浸式的器乐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知音乐。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应用器乐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和与教材内容适配的原则,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引入器乐的演奏,将器乐之美、器乐之用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器乐应用之后,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反馈情况的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经过音乐教师持续不间断地研究,音乐课堂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音乐学科的美育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杨小诗. 助力小学音乐课堂传统器乐教学模式变革:探索AI在口风琴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1(05):17.
[2] 何周蓉. 不可低估的“微”魅力:浅析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小学生:中旬刊,2021(06):104.
[3] 孙茂. 微课在小学音乐器乐教学中的运用:以陶笛教学为例[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02):56-58.
[4] 张颖. “多元化”教学手段在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研究:以竹笛教学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2022(17):88-90.
[5] 聂静. 直笛进课堂,音乐更悠扬:直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04):80-81.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