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志愿服务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郑瑚

摘  要:新时代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践行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立志愿服务课程、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志愿服务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也应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文章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阐述新时代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践行志愿服务,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志愿服务的概念

1. 志愿服务的定义和意义: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团体基于自愿原则,无偿为社会、他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服务的行为。它是个人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 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志愿服务的形式多样化,包括社区服务、环保活动、教育支持、扶贫助困、文化传承等涉及各个领域的服务。志愿服务的内容可以包括提供物质帮助、提供社会服务、传播知识和技能、参与公益活动等。

3. 志愿服务的价值与影响:首先,志愿服务可以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增强参与者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其次,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和社区发展,凝聚社会成员的力量。最后,志愿服务还可以提供交流机会和并主动互相学习,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公正。

二、小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化的问题。许多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导致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缺乏综合素养的培养,只重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单一化问题。许多学校在教学中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下降,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育者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不完善的问题。目前许多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主要侧重成果的展示,忽视了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这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三、新时代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志愿活动的开展意义

第一,开展志愿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的现象屡次出现。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上其他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到许多人在遭受困境。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热爱社会,关心他人。

第二,开展志愿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志愿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提供简单的帮助,还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他们可以组织一次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需要经历活动策划、材料准备、宣传设计等各个环节。这样的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志愿活动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这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开展志愿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和困境,了解到自己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学生对志愿服务产生兴趣和意愿,形成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树立善良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将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他人提供帮助。

四、新时代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志愿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与意义

自愿、无偿、奉献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与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他人的需求,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他们将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充实自己的生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等给学生带来关于志愿服务的主题宣讲,同时开展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意义认识,帮助他们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到环保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支持等。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还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强化其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内在动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志愿服务机构,与志愿者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和付出,激发学生的感激之情。

(二)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

为了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教育者应该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通过调查社区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确定适合的志愿服务项目;或者选择在社区组织志愿活动、参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重要,适当选择志愿服务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首先,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兴趣在不断发展。因此,选择志愿服务项目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对环保很感兴趣,他们可以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而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对关爱留守儿童更感兴趣,他们可以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为他们送去书籍、玩具等。选择符合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需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志愿者的服务应该是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群。因此,在选择志愿服务项目时,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志愿服务项目。例如,在灾难发生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活;在节假日,可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开展关爱活动,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和关怀。了解社会的需求,选择与之匹配的志愿服务项目,能够让学生的参与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具体实施而言,小学可以开展一次关爱社区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前,学校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了解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兴趣。通过讨论,学校发现有很多学生对环境保护很感兴趣,其中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喜欢植物,有的学生喜欢动手制作。基于这些情况,学校确定三个志愿服务项目:1. 在社区公园的废墟墙上进行环境主题的壁画创作;2. 组织学生进行栽种活动,种植花草;3. 制作环保手工作品进行宣传。在活动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参与的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也提高了活动的实际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组织团队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教育者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服务他人和回报社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志愿活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制订计划、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学校也要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团队间竞争和合作。例如,根据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评选出优秀团队,给予奖励和表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片社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如清理垃圾、绿化等。学校还可以组织义卖活动,学生自愿参与,将所筹集的款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学生可以自主组织小团队,负责义卖摊位的布置、商品的准备和销售等。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销售技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策略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四)评估志愿服务的效果与反思

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后,为了衡量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和提升质量,教育者应该对志愿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学校可以建立志愿服务评估与反馈机制,具体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并评估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同时,教育者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另外,也要关注家长的评价、社区的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并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在社区举办义务劳动活动,学生参与清理垃圾、整理公共设施等。活动结束后,教育者可以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评估,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活动的评价、对自己表现的评价等,教师也要关注社区反馈的评价。通过调查和整理,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服务效果和改进意见。学生还可以自发组织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植树活动等。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表现,讨论活动的成功之处和改进之处,并制订下一步的改进计划。通过自我反思和讨论,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为今后的服务活动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因此,评估志愿服务的效果与反思可以帮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志愿活动更加有效地实施和改进。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活动的影响和效果。通过反思,师生可以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方向。这样可以不断完善和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志愿服务,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志愿服务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志愿服务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方式。将志愿服务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服务他人和回报社会的快乐。教育者应该注重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创新,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新时代下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劲. 信息技术支持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2] 刘建.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3(18):19-22.

[3] 高明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路径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