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低年级学生思维进阶无痕的培养策略

作者: 何丽梅

深度学习视域下低年级学生思维进阶无痕的培养策略0

摘  要: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应立足于学生思维,有意识地实践进阶引导。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树立深度学习意识,更要在实际备课、教学中运用策略。文章提出了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深挖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三重进阶,设计项目化活动;学为中心,多元评价促发展,以期能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低年级;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思维、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也在为中高年级向抽象思维过渡做准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常以趣味为主,思维水平较为浅层面。学生的知识较零碎,较为集中在单个生字或词语上,对文章的把握,常常简单地停留在知道故事内容上。而中年级文章篇幅变长,对学生阅读理解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从低段要过渡到中段,这一过程的思维衔接显得特别重要。

深度学习是一种在学习内容上强调新旧知识的高度融合与提升,在思维层次上注重“发展区”上的深化,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开展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进阶无痕,文章结合二年级第七单元中《青蛙卖泥塘》一课教学为例进行探究。

一、深挖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的总指挥官,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都应该以此为依据。

(一)“前勾后连”定大目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语文要素。只有正确地把握语文要素,才能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把握,要坚持做好“前勾后连”,即建立语文要素的年级知识网,关注语文要素在不同年级的螺旋上升特点。《青蛙卖泥塘》一课是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该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个语文要素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二年级上册以及本册教材也编排了多次,意在循序渐进,不断丰富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支架,引导学生借助提示梳理故事内容,理清故事顺序,提高学生完整、有序、生动讲故事的能力,为中高年级的讲故事奠定基础。二年级“借助提示讲故事”要素梳理如表1所示:

通过梳理,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借助图片、词语、句子讲故事的经验。而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经验,把握好“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能力目标。

(二)立足单篇定小目标

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精挑了几篇课文组成单元。每篇文章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不一样。把握了单元的整体目标,就要聚焦这篇课文。《青蛙卖泥塘》是这一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根据前面要素的梳理可知,第一篇课文是《大象的耳朵》,借助的是“问题的提示”;第二篇课文是《蜘蛛开店》,借助的是“示意图”;最后一篇文章是《小毛虫》,借助的是“图画、关键句”,是对前面方法的综合运用。那么,《青蛙卖泥塘》这课应该借助怎样的提示呢?课后第一道习题提醒了讲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讲,还应该要演。具体应该借助怎样的词句提示呢?《青蛙卖泥塘》这篇文章很长,但故事情节出现反复,大故事中还有小故事。青蛙经历了“老牛来买泥塘”“野鸭来买泥塘”以及“小动物们来买泥塘”三个过程。因此,可以从小故事入手,借助小故事支架来指导学生讲整个故事。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这一单元几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小动物,文章题材都是童话故事,最后要达到的语文能力点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因此,单元统整教学可以围绕“童话王国故事会”这一主题情境开展。而单元统整教学要想有序有效开展,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童话故事较为感兴趣,对故事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等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在单元导读时,设计“童话故事总动员”第一个情境任务,让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童话故事中的小动物,说一说小动物的特点;还可以通过单元目录页,引导学生借助目录,猜一猜故事的大概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故事应该是这一主题情境中派生出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从语文要素落实的情况来看,本单元的课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目标指向上有梯度、有层次。第一篇课文《大象的耳朵》旨在引导学生“读好问句”,为后面讲好故事做准备;第二篇《蜘蛛开店》聚焦内容与情节示意图的梳理,为有序、完整讲故事作铺垫。第三篇《青蛙卖泥塘》是前面两篇能力点的提升,需要想象小动物来买泥塘的场景并演一演。最后《小毛虫》是前面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意在鼓励学生放开使用方法。因此,这个情境任务可以以“童话故事我来讲”为主题。通过讲故事的能力进阶挑战,建构较完善的讲故事知识链。

体验完讲故事的快乐,最终应该立足于实践。习得的讲故事知识,要在课外实践中得以放手运用,从课内走向课外。最后,教师可以以“童话故事大舞台”这一情境任务作为单元学习的总结,鼓励学生把童话故事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

三、三重进阶,设计项目化活动

聚焦“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要素,在“童话故事我来讲”这一情境任务中,怎样搭建好讲故事的支架呢?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有层次地设计“品读发现,搭建支架——借助支架,学习讲故事——运用支架,表演故事”的三重能力进阶项目化活动。

(一)“品读发现,搭建支架”活动

在教学“老牛来买泥塘”这一个片段时,可以创设合作朗读的情境,师生分别扮演老牛和青蛙,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青蛙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这样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这段话先写的是青蛙怎么吆喝,接着写老牛来了,老牛来提建议,先说优点,再提不足。最后写青蛙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通过关键词语的发散引导,最后聚焦成一个讲故事的思维导图支架(见图1),学生对构段的表达方式有了清晰的概念。至此,学生的思维场建立了,思维的中心也明晰了。

(二)“借助支架,学习讲故事”活动

在“野鸭来买泥塘”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借助讲故事支架,自主学习这部分。有了这个支架,学生这部分的学习自主性很强。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尝试运用。当学生能借助支架,完整地把这个小故事讲下来,此刻还要关注到后面讲故事的一个难点知识:小动物们应该怎样提建议?在互相交流中,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老牛与野鸭提建议的句子,通过对比阅读,质疑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处。接着,引导学生聚焦句子中的“不过”和“就是”两个词,在对比阅读中,体会、感受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的汉字文化。这也为学生后面讲、演故事做了铺垫。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在多种活动中得到深化,敏捷性、批判性、辩证性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支架,表演故事”活动

在“小动物们来买泥塘”这部分,文本中只有这样简单的描述:“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这部分语言简练,可以想象,可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此时,学生有了前面两个小故事的积累,对这个小故事有了故事的框架概念。教师可以紧紧抓住一个主要任务:“当时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呢?我来扮演一种动物,说一说。”学生借助支架,试着独立创编故事。在“独学”的基础上,接着组织小组“合作学”,完善创编故事,并展演故事。最后“分享学”,由小组推荐组内较优秀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全班一起互动交流。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把思维的运用推到了高潮。

四、学为中心,多元评价促发展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学习,是一种发展性的学习,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整堂课的教学要关注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是融在一起的闭环生态。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个参与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将评价前置,以始为终,并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倾听中评述,读懂背后意义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的表达能直接反馈他们的思维状态,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教师在倾听时,要“转述”学生的回答以及它背后的含义,并在其回答的思维高一层上进行概括总结。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身心投入学习。还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评价学生的回答聚焦点和深刻性。如上面所分析的片段,当出示老牛和野鸭的话时,提问:“老牛和野鸭说的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学生回答:“它们都先说了泥塘的好,后提了不足。”这个时候,教师就知道学生对讲故事支架中“谁来了,来提建议,先说优点,再提不足”有了清晰的概念,马上对接思维导图,及时评价肯定。这时候,顺势抛出一个问题:“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立马就注意它们提的建议不一样,再继续发散,最后聚焦到“不过”“就是”这两个词,深化了“提建议”的表达方法。

(二)量表中评估,明晰能力层级

以特定的评价量规为工具,对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表现的结构化分析,是形成能力反馈的关键。在本课教学中,“借助提示讲故事”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和能力点。为此,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可以共同设计出一个讲故事的评价表(见表2),借助这个评价表,学生在情境任务中,对“选择其中一种动物,按照提示,展开想象讲故事”展开学习。学生在自评、互评和全班交流评的多元评价中,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讲故事”素养能力层级,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明晰了方向。

(三)激励中荐评,落实生活语用

评价是为了促教、促学、落实语用。教师要通过激励性的评价点燃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应用至课外,并对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自主运用做到及时评价、及时肯定,这将有助于学生达成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鼓励同学、家长加入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改善思维能力。如教学完《青蛙卖泥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做什么事最快乐》,并试着讲讲故事,上传到班级展示群,大家一起来点赞、评价。这样持续巩固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大概念知识,为中高年级创造性讲故事奠定了基础。

综上,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要有深度学习意识,注重学生的思维进阶培养。要吃透教材,深度解读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开展有层次的活动进阶,让学生学有支架,学有所得;注重评价的积极作用,以评促学,教学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路径[J]. 新教育,2024(02):107-108.

[2] 钱文红. 深度思维让课堂实现真正高效:在小学高学段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研究[J]. 求知导刊,2019(43):51-53.

[3] 王飞龙.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