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于旭亮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业既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既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与养成习惯。因此,在2011年版新课改要求提出之后,关于小学数学问题的科学研究不断开展,其科研目的也在不断改变,并从最初研究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发展到当前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由此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研究成果。当下,为了能够为学生合理设计作业内容,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设计作业归纳在“双减”政策的教学革新的重点之中。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和教育“内卷”矛盾,减少家庭教育经费负担,把“减负”从口号落实到政策,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双减”政策并不是减教育,而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了要求,对学生作业减量提质,即减少作业总量和提升作业质量。但是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忽略学生思维建立的意识,搞“一刀切”,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育一直面临的问题,更是当下“双减”政策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机械化的形式培养只会教出机械做题的学生,学校教师必须摒除思想上的“懒人主义”,避免用单一机械的题海战术,照本宣科,要认真践行“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要求,提高作业布置的实效。

一、“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作业有效性的设计原则

其一,匹配教学目标。数学课堂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本堂课数学知识,因此,课堂作业设计必须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匹配,在作业管理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础,确保课堂作业设计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一致性。

其二,落实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一直以来学校教学的原则,能否有效解决探究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才是验证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将来是否能成为适用于社会的实践型人才,是验证学生能力强弱的有效证明。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跳出“死读书”“唯分数论”的思维误区,做到活学活用。

其三,践行控量保质。“双减”政策的要求并不是不练,而是控量保质,控制学生的作业量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但如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课堂作业的设计,通过实践作业提升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内化数学知识,并感悟数学的魅力。

其四,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保持学生学习乐趣的不竭动力。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适量且有趣的课堂练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强化数学概念和原理。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作业,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数学课堂作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数学课堂作业有诸多问题存在。首先,在学生作业量和作业难度方面,不少教师仍然信奉并且乐此不疲地推崇“题海战术”,用机械单一的题量弥补教师备课不足和个人教学能力的短缺,寄希望于学生通过“刷题”来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成绩。教师缺少设计优质科学的课堂作业的用心、能力或者思想觉悟,采用固化老旧的方式,妄图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将提高教学成绩的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

其次,教师也缺少对作业难度的把控,有的难度偏低,不具挑战性,让学生觉得机械、枯燥和无味;有的难度过高,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跳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难度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维果斯基“跳一跳,摘桃子”的理念。

再次,在学生作业态度方面,不少学生对课堂作业充满抵制的情绪,甚至有厌学情绪,追本溯源,极少部分是因为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更大的原因是长久以来不适当、不科学的课堂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缺少作业纠错和反思,不少学生将完成作业当成任务,写完即可,不喜欢思考作业的考点、教师的出题意图,更不会思考如何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用于实践、用于生活。

最后,数学课堂作业窄化,大多数教师将课堂作业局限于书本或教辅资料中,鲜有实践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教师甚至缺少对辅导资料的甄别和选择,呈现给学生的是机械和重复的课堂作业,严重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写”作业的工具,致使学生参与作业的热情低迷,兴趣丧失,甚至滋生厌学情绪。

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有效教学措施

(一)根据教学要求,落实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知识包含很多基础性内容,需要全体学生均有良好掌握,为此,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紧紧围绕小学数学的新课程目标,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落实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更要强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一些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强调。数学课堂作业应该是当堂课数学知识的延伸和强化,教师根据数学知识布置基础作业,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教师还要及时批改,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强化,以提升全体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

(二)根据学生心理,设计游戏型作业

在设计游戏型作业内容时,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整合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突破数学课程枯燥乏味的桎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表时,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记忆乘法口诀。同时教师在设计乘法口诀背诵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口令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以确保学生能够迅速背诵出乘法口诀表。与此同时,在口令游戏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进行,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进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与家长一起进行对口令游戏。教师采用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除此之外,由于该游戏比较简单,所以口令游戏既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空隙中进行,并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对游戏进行设计,教师有必要将数学学习与数学作业全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唯有如此,方可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进而准确背诵出乘法口诀表。

(三)根据学生学情,设计针对性作业

众所周知,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事实证明,形式单一的机械式重复练习,是一把“双刃剑”,对基础薄弱、思想惰性的学生而言是一颗好吃的“桃子”,在练习中,可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对知识的巩固作用。但是对聪明、基础牢固的学生而言,缺少挑战性的作业,无疑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难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要注意,“双减”背景下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因此,在数学课堂作业的布置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不同形式、内容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基于此,数学课堂作业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要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生活情境化作业

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作业内容,将其带入数学问题中,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问题展开探讨,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下,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能力之间的实际应用关系,但因为学生的数学经验来自日常生活,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用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使知识学习既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又服务于日常生活。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走出课本,不仅能够强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将知识学活用活,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所以,要想实现“双减”政策,就必须在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中,使理论知识与真实活动有效融合,提高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与此同时,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并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真正感受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双减”背景下,学生应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创编数学习题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或者学生熟悉的情境,将实际生活情境融入数学题目,提升数学作业的综合教育价值,其也是对学生学习实用性的检验,学生得到的知识与收获,远远比练算术、做题目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合知识要点,设计实践探究性作业

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理论价值的学科,还是一门需要进行实践探究的学科,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而学生也能经过个人的实践操作,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为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结合知识点教学实际,在作业设计中安排一定的探究性作业。

例如,在教学“线与角”这一章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理解直线、线段与射线之间的区别。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量角器画出135度角,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实际的作画和测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六)践行“双减”要求,把握好质与量的平衡

“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宗旨,过量的作业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倦怠感,甚至会让学生厌学,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但是“双减”并不是减学习,也不是不做作业,只是减作业负担。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练习中把握作业的质量,控量保质,即把握作业质与量之间的平衡,把握好作业的量有利于提高作业的质,实现作业的提质增效。

因此,在提高作业质量过程中,有必要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质与量有效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满足深层次发展的要求,运用多元化与分层次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对作业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内容,为小学阶段学生今后的发展与学习提供巨大的能力辅助。比如,教师要设计典型性作业,化“多”为“精”,以精达减;设计渗透思想方法的作业,以“做”提“质”,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设计差异性作业,以“分”增“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做到减量不减质,同时教师也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游戏型作业、分层针对性作业、生活化作业、实践探究性作业等,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通过作业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达到减负增效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查周洁.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学力结构化”设计策略[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06):54-57.

[2] 戴子. 小学数学微实践作业设计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8):59-61.

[3] 严奕峰,周佳璇. 近20年来我国小学数学作业研究的回溯与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8):50-55.

[4] 朱月萍. 总量控制与分量实施:“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5):54-57.

[5] 薛惠华,王彬清.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与形式[J]. 教育观察,2023,12(05):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