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余仙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了课程内容,带动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实施。因此,新课程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融合课程理念,立足素养立意,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融入更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文章就围绕融合使用教材、融合探索空间、融合解题过程、融合练习核心等四个方面,探索在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落实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新课标;核心素养

一、融合使用教材,拓宽学习思路

当前的新教材有助于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初步形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融合使用教材,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一)利用课本素材,结合实际

教材本身提供的素材是根据社会真实现象等为题材精心安排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体现了计算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分数的意义,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分数的现实来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解分数意义的教学素材。教材从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领会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概念。这样的编排结合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从而很好地组织学生自学阅读。

(二)拓展教材情境,串引课堂

教材本身虽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生活情境,但有时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借助教材中提供的内容情境,大胆进行拓展发挥,串引课堂始终,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趣、更加淋漓尽致。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教学中,教材例1创设了一个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情境,用12小时作为讨论点。但这样的情境比较单一。于是,教师可以把整节课设计成从“绿皮火车—动车—高铁—磁悬浮车”的车速不断提升变化的情境,从列式计算75×12,65×12,285×12,至600×12的过程中,牢固地建构起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同时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社会信息,知道了我国铁路在世界中的领先地位,深深感受到了我国的强大,社会的进步。

(三)围绕教材单元,整合设计

教学时不应拘泥于一课时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应围绕整个单元,整合设计教学。如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可以将正方体与长方体进行整合教学。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关系,教师可以将正方体融于长方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物品(包括正方体),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体会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然后进一步思考其特殊性。随后,适时用集合图表示出两者的关系。如此,学生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会有更深的体会。同时,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又可以为表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表面积的计算,其难点是根据立体图想象出每个面的大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立体图形想象:长方体正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右面、下面的面积是多少?为表面积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

(四)着眼整体知识,重组教材

数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有很多相近的知识,知识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厘清,可能造成学生混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实情着眼于教材整体的编排,适当重组教材。如把假分数的教学放在厘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以“平均分”为抓手,沟通“分数与除法”,把“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与“分数与除法”内容进行整合,改进教学思路,把分数单位作为生长点,在分数单位不断累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假分数,从而更好地体验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深刻理解假分数的意义本质。

二、融合探索空间,积累活动经验

新教材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合探索空间,放大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发现、总结的完整过程,让学生能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一)提供探索素材与平台

新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材料与活动。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时,教材重点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有利于特征探索和空间观念培养的材料与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和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这样做,可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平台,能确保活动的充分展开,确保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

(二)鼓励自主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的探究体验。如,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且容易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观察定式、思维定式的影响。因此,教师教学时不妨先请学生说说2和5的倍数的特征,并追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什么”,以诱发、强化认知冲突。然后把百数表印发给学生,将3的倍数圈起来。完成后,使学生明确原来的经验失效了,必须改变观察的角度重新探索。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圈起来的数的分布,教师耐心等待。如果实在没有学生发现,再作提示“斜着看”。如果还是没有学生看出规律,再追加提示“什么不变?发现了规律,继续观察,其他斜行呢?”这样,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在从中真正理解了知识,又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引导思考归纳知识

不断引导思考,让学生经历归纳知识,学生才能深入思考,提升思维。如,教学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引导联系分数的意义,再引导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思考。然后归纳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解决。最后通过对比,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几倍,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通常,两个数相除,如果商是整数,则两个数的关系就用几倍来表示;如果商是小数,则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归纳知识过程,进入了深刻思考,才能真正提升思维能力。

(四)倡导表述分析说理

说理是数学学习中的基本活动,既有利于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求全天卖出了多少张门票?就是要把上午、下午卖出的门票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用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解释说明,引导学生学会表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不但让学生更理解了“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也培养了学生有根有据的说理能力。

三、融合解题过程,灵活运用数学

培养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整合解题过程,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培养阅读与理解的好习惯

学生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看清要求,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理解题意的方法。如租船问题,教材用租船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面理解题意,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弄懂题意,厘清已知信息数据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摘录信息或画示意图的方式等帮助理解题意。

(二)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材“分析与解答”环节呈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导与方法,不但突出了解题的关键,还提供了多种解决思路与方法。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梨的体积可以用量杯测量,也可以利用排水法。这样安排,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关注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回顾与反思,一方面是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思考这些解决策略与方法是否对所有情况都适用,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例题教学中的回顾与反思:“想一想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意在让学生认识到方法的局限性,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排水法并不是对所有事物都适用。有的学生这时可能想到了“排沙法”“测质量”等方法。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突出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活动。如“长方体的包装问题”“长方体、正方体的拼与切”“测量绿豆的体积”等,就要通过设计开放性、操作性、描绘、想象、推理等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规律探索。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灵活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融合练习核心,深度思考本质

练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强化,还要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本质。因此,要融合练习核心,组织练习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化理解知识本质,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一)关注典型错例,深入理解

学生在练习中常会出现一些典型的错例,如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常会出现125×32×25=(125×8)+(25×4)这种典型性混淆定律现象。此时,教师要抓住这种典型错例,组织学生深入分析原因,先从32的拆分来看,32是等于8×4而不是8+4。再从形式上看,乘法分配律必须是一个公有的因数分别与两个加数分别相乘,而不是不同的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加。最后再借助运算定律的意义进行判断分析。这样关注典型性的错误资源,组织学生多角度分析原因,学生加深了对运算定律的本质内涵的理解。

(二)加强对比练习,增强辨析

对比是促进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深化理解的重要方式。对比中通过对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辨析,既能促进学生更清晰地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又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的深化理解。如对比计算88×125的两种不同方法,即88可看成8×11或80+8。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知道了这两种方法背后的算理支撑是不同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算法背后的运算定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三)组织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开展练习活动,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起到查漏补缺、共同提高的作用。如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9999999≈1亿。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会有不同的答案,还可能有的学生会填出所有答案,然后请这些学生讲述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解题策略。

(四)鼓励发现实例,应用数学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实例,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数学,课后自行寻找生活中的有关例子,酌情布置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探究题“独立探索6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不再依赖提示,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使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五、结语

总之,从以上四方面探索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建立适应生本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能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路径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达到“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的目的,从而有效促进落实新课程理念,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孝霞.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考试周刊,2017(48):118.

[2] 王斌斌,陈四军,张海亮. 多学科整合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为例[J]. 小学教学参考,2019(32):48-49.

[3] 唐香香. 小学数学学科内整合的“三种形式”[J]. 安徽教育科研,2021(1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