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沈金婷摘 要:在学科新课改教育政策不断推进与应用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育科目,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主要途径,学好数学有利于为开展更深入的问题探究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深入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围绕新课标要求开展数学教学设计,促进数学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基于此,文章从合理布置预习任务、合理开展课堂提问等五个角度,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在现今学科教育体系中,课堂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课堂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在当前以新课标为核心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不利于培养全面型、创新型的人才。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科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素养技能的全面发展,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此,在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将新课标的相关教育理念落实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
一、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建构数学高效课堂
相较小学阶段其他教育科目而言,数学学科具有强抽象性和理论性的教育特征,如果教师始终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教学,会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形式化、模式化的特点,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而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能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推动建构高效数学课堂。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数学学科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并未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基于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吸引更多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便于为开展更深入的数学探究创设良好条件,也能推进学期教育进度,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二)有助于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应用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准确掌握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情况,就需要适时组织应用题训练,考查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并依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模式。而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升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主动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归纳能力。同时,在围绕新课标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还会引入生活案例讲解数学知识,这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数学问题,能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提升应用题解题效率。而且数学学科新课标指出,应将学生放在学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以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布置预习任务,建构数学初步认知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思维,忽视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任务,影响着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总结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可以发现,课前预习是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合理开展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开展数学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相关教育政策合理布置预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解题意识和分析思维,引导其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在课前建构对数学知识的初步认知。而且教师应综合分析影响课前预习效果的各个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预习任务,进而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乐趣。同时教师应将导学案作为课前预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合理设置导学案的题型和难度,立足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合理设置预习问题,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为例,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小数除法和乘法的数学意义,学会正确进行小数乘除的数学计算,尝试运用小数乘除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规则,注意积里小数点的位置和位数,有效掌握小数计算方法与原理。为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布置预习导学案,呈现小数加减计算与简单的乘除计算题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解题。在回顾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与推理,建立对本课小数乘除知识的初步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留出一定时间用于讲解导学案习题,指导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开展规范化计算,并描述乘除运算的具体过程,增强学生对小数乘除运算算理的理解。依托导学案开展针对性的预习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落实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
(二)合理开展课堂提问,激发深入探究兴趣
在学科教育体系中,课堂提问是学科教学的关键环节,合理设置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效率,也是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基础开展课堂提问,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确保数学教育环节的推进与衔接。而且教师要想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就需要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只有依托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度,为提升数学教育效率创设良好条件。同时,在基于新课标教育理念开展课堂提问时,教师应以学生知识吸收的实际情况为参考,确保数学问题的难度和形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合,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避免学生产生抗拒等不良学习情绪。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确定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联系乘法和除法,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具体概念,结合整数乘法算式分析倍数问题。明确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数学关系,运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清晰地解释倍数因数的含义。为了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教师应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如“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数?”“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数学知识,创设问题学习情境。随后教师应总结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明确不同数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进而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数的不同关系。在讲解完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后,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示几道整数乘除运算的题目,如“56÷7”,提出问题:“56是7的倍数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算式中不同部分的名称,建立对因数与倍数关系的初步认识。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专项探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有效性,依托有效提问凸显新课标在数学课堂中的教育价值。
(三)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数学学科新课标指出,应综合运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不同教学形式,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相较于传统的班级整体授课的方式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是优化数学教学环节的重要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与态度。
因此,在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在交流与分享中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合作学习时,首先,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坚持组内异质的原则分配小组,鼓励每位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行开展组内分工,并依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更换组长角色,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感。同时教师应着重观察小组学习进度,确保合作学习方向的正确性。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为例,本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适用的数据类型,学会依据统计表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尝试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纳;对数据变化规律和特征做出预测,分析折线统计图在统计数据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强化数据分析与总结能力。在基于新课标理念开展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在讲解完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后,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布置“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各小组从两种统计图统计数据的类型和特征角度进行对比,加深对统计图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随后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拓展教学评价角度,使学生能明确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这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开展分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能兼顾学生之间数学基础的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实现班级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也能满足新课标中对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分层化教学设计,提出有差异性的教育目标,促进班内学生的共同进步。针对学习基础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实现其跨越式提升,教师应设计高层次的教育发展目标,引入更多新颖的数学题目,拓展其数学知识接触面。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及时解答其学习疑问,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运用转化思维计算多边形的面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尝试运用填充法与平移法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为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应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分层化教学,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为依据,划分不同层次,并制订差异化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不仅应将分层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还应实施在练习环节中,有效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完善。
(五)有效布置课后作业,加强数学教学评价
在学科教育模式中,课后作业不仅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问题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为后续开展数学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参考。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薄弱点,有利于实现数学有效课堂的建构。因此,在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布置数学课后作业,结合作业情况开展数学教学评价。为确保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教师应将课外习题与教材例题有机结合,及时批改和分析学生作业,归纳总结错误原因与薄弱点,不断优化自身教育策略。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本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图形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尝试用不同方式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归纳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堂教学情况确定课后题的类型,避免出现题型重复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应用题,并及时批改和分析,针对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与学生开展积极沟通,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促进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建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有利于推动数学学科的教育改革,便于完善与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运用不同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提升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友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代数思维培育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2):89-90+105.
[2] 王秀玲.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浅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6):184-186.
[3] 朱志伟. 基于情境创设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构建探讨[J]. 亚太教育,2022(24):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