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文短教”的实施与运用
作者: 张萍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长文短教”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穷人》这篇课文为例,深入探讨了“长文短教”的实施与运用。通过精准选取教学内容,包括关注单元首页导引、课后练习要点以及文本文体特性,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灵活运用归纳、课题解读、精彩文段品读等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深入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穷人》这一具体案例的分析与实践,看到了“长文短教”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起点,承担着为学生打下坚实语言基础的重任。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高效、有趣地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长文短教”教学策略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长文短教”精读内容的确定
《穷人》这篇短篇小说由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创作,被选入部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故事描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她的丈夫——一位普通的渔夫,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仍毅然决定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一善举不仅体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更彰显了人性之美,让人深感动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确定这篇课文的精读内容。
(一)关注单元首页指引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在单元首页明确列出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目标。这一设计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学习方向。在《穷人》所在的单元首页上,可以看到两个关键的语文要素:首先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要素强调了在阅读小说时,应关注其情节和环境描写,从而深刻地感受和理解人物形象。其次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这一要素则鼓励学生在理解小说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创作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这两个要素既涵盖了阅读教学,也触及了写作教学,显示出本单元教学的全面性和实践性。
由于学生通过前五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因此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感受故事情节的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结合这一点,学生应能明确本篇课文的精读内容,也就是在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美德。
(二)深入挖掘课后练习精髓
精读课文后的练习题目往往经过精心设计,旨在使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以及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穷人》作为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其课后练习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层次。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概述主要内容。这一要求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把握,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课后练习还要求学生通过寻找和阅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来分析桑娜和渔夫的性格特点。这一层次的问题能够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课后练习还探讨了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环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能够烘托气氛,还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例如,《穷人》中的环境描写就烘托了渔夫夫妇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的善良品质。通过探讨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三)把握文本文体特点
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和教学目的。小说作为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穷人》作为一篇小说,其核心在于通过桑娜的内心矛盾和收养西蒙两个孤儿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善良和美德。
全文围绕“收养孤儿”这一主题巧妙设置了悬念,推动了故事发展。故事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展开,通过前后设置的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以及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故事情节中的表现,从而深刻感受人物形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桑娜和渔夫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从而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同时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体会它们在刻画人物形象和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单元首页指引、课后练习的深入挖掘以及对文本文体特点的把握,学生可以明确《穷人》这篇课文的精读内容,应聚焦在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以及环境描写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人物形象,从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长文短教”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确定了精读内容之后,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不仅需要教师精心地选择和准备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它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更能起到“长文短教”的效果,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归纳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语文教学,尤其是精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从审题、解题入手,或从文章的首尾段、中心句段入手。而对故事性强、条理清晰的文章,如《穷人》这篇课文,还可以通过归纳主要内容来感知文本。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归纳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文中有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些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答案连成一句完整的话。这样,学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而落实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初次接触课文时就能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还能帮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从课题入手,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的题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对以人物为命题的文章,如《穷人》,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穷人》这个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主题,即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穷人”的命题以及感受人物形象,教师可以从环境描写入手进行教学。虽然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出现“穷”字,但通过对桑娜家和邻居西蒙家的环境描写,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渔民生活的窘迫。这些环境描写,如同细腻的画笔,描绘出了渔民们艰辛的生活场景,不仅铺垫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还为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在困境中的言行与心理奠定了基础。
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是‘穷人’,但文章中并没有一个‘穷’字,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确实很穷?”请学生画出相关语句并圈出关键词,与同学进行交流。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文章的环境描写体会人物的生活困境和品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感受到人物形象鲜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种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正是精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形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精读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精读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的魅力、价值。
(三)品读精彩文段,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对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如《穷人》这样的经典课文,品读其中的精彩文段,无疑是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人物形象的关键途径。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的内心活动和与渔夫的对话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细致品读这些精彩文段,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人物和情节。
1. 品读复杂心理,再谈善良品格
桑娜的复杂心理和善良品格是文中一个重要的看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教学环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课文的相关段落,特别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描写部分,让学生用笔画出最触动他们的句子。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展示对桑娜心理的精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她内心的忐忑与挣扎,以及那份与生俱来的善良。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例如“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桑娜此时的心情?”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细致品味文本,寻找到那个最贴切的词汇。或者提问“读桑娜的内心独白时,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桑娜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她的复杂心理和善良品质。
2. 品读夫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穷人》这篇课文中的夫妻对话部分,是揭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这些对话不仅展现了桑娜和渔夫之间的深厚情感,还提供了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窗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对话,尝试揣摩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从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是如何相互扶持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到对话中,去感受那份夫妻之间的默契与深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写出桑娜在沉默时的内心活动。这样的练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桑娜内心的挣扎与坚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总体而言,通过归纳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从课题入手深入感受人物形象以及品读精彩文段深刻感受人物形象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落实好教学任务,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结语
“长文短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避免在冗长的文本中迷失方向;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此外,“长文短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对长篇文本时主动筛选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总体而言,“长文短教”不仅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还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相信这一策略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裴芳芳. 基于“长文短教”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以《景阳冈》为例[J]. 新课程,2023(27):73-75.
[2] 张桥娣.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长文短教有效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9):158-160.
[3] 姚垚. 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文短教”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 考试周刊,2017(15):28.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