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作者: 李伯春

摘  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结合文化自信的内涵,以《从军行》为例提出多种小学古诗词教学途径,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教学实践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在选编上存在一些问题。古诗词的篇目数量、难度和内容设置得不够合理,导致教学难度过高或过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古诗词的语言古奥难懂,内容复杂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存在距离,这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往往采用“朗读—讲解—背诵”的模式,缺乏创新和变化,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忽视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导致学生只是机械背诵古诗词,而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缺乏深入理解。同时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缺乏情境引导,没有将古诗词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情境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深入理解古诗词。这种教学方式使古诗词教学显得僵化,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导致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队伍中存在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一些教师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此外,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资源也相对匮乏。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或课件,缺乏自主创新和设计的能力,导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和深度。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是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古诗词语言古朴、内容抽象,部分学生容易感到无聊乏味,缺乏兴趣,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这导致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接触和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艺术作品,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种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个人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还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文化素养则是创新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这种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素养的培养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文化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从而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

(二)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审美体验不仅仅限于艺术领域,它还涵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审美体验,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世界,促进自身在情感、智力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审美体验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往往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更加珍视享受生活中的点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不仅能够让人更加积极向上,还能够增强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审美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和审美观念,通过比较和鉴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审美体验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审美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感受,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种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能够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这种自信不仅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还建立在对其文化价值、理念和精神的充分认同之上。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的文化定力和发展方向,是推动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在小学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逐渐领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这种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深入解读诗词背景,强化文化认同

深入解读诗词背景,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共七首,反映了盛唐时期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边境频繁发生战事,无数将士为国戍守边疆,保家卫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昌龄创作了《从军行》这组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的战斗生活,展现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教师逐句解读《从军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开篇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风光,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苍茫和辽阔,还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孤独。诗中还描绘了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生动表现了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环境和坚定的战斗意志。将士们身披金甲,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仍然坚定信念,不战胜敌人绝不返回。通过这些解析,学生深入理解了诗词内容,感受到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通过朗读背诵,增强文化记忆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到古诗的韵律美,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在朗读《从军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王昌龄在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和精妙构思。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快慢节奏来传达古诗中的情感,从而增强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在朗读《从军行》时,学生可以想象自己身处边塞,感受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从而更加深情地朗读出诗句。背诵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

通过反复背诵《从军行》,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记住诗句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背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在背诵《从军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的韵味和魅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背诵古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背诵《从军行》等经典古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丰富文化体验

1.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

教师让学生分组扮演将士,模拟出征的场景。学生可以穿上古代的服饰,手持道具(如木剑、盾牌等),通过对话和表演展现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置皇帝赐行出征的情境,让学生模拟皇帝和将领之间的对话,感受将士们出征前的庄重和荣耀。

2. 绘画与手工制作

教师让学生根据《从军行》中的诗句绘制边塞的风光画。画面中可以包括雪山、孤城和玉门关等元素,展现边塞的辽阔与苍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纸张或其他材料制作将士的铠甲,体验古代将士的装备和战斗准备情形。

3. 文学创作与表达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从军行》改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展现将士们的战斗和生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与《从军行》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4. 历史探究与讨论

通过对唐代边塞战争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边塞战争的历史背景、参战将领和战争结果等,能够加深学生对《从军行》历史背景的理解。教师开展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讨论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和平意识。

(四)拓宽阅读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王昌龄的生平简介,了解他的创作背景、文学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从军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研究唐代边塞诗,引导学生阅读唐代边塞诗的文献资料,了解唐代边塞诗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助于学生将《从军行》置于更广阔的文学背景中进行理解和欣赏。教师还可以开展边塞诗选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如高适、岑参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这有助于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加强对边塞诗的认识。

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图书角布置一些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和平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学生将《从军行》中的情感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相联系,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边塞地区的地理环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从军行》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还可以将艺术与文学进行结合,引导学生欣赏与《从军行》相关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将士形象。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与体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边塞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边塞的风光和气候,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这将是一种生动而深刻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从军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五)注重评价与反馈,激励文化自信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多元评价,既关注学生的诗词理解和背诵情况,也关注学生的文化体验和创作能力;通过全面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及时反馈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或课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在给予反馈时,教师应该注重激励性。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肯定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表现稍差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并提供解决方案。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携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期望,还是对学生未来行动的指引。希望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未来,相关教师应继续探索和研究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米静.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7):53.

[2] 魏珊珊. 小学语文课堂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分析[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1):40-42.

[3] 高晓雯. 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古诗词课内外阅读的“三法”[J]. 学园,2022,15(09):31-33.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