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探究
作者: 赖伟林 钟斌摘 要: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界最热点的两个话题,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更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核心素养就成为教师的“制胜法宝”,可以有效弥补小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构建更具科技性、创新性、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文章基于对核心素养理念以及信息化教学的理解,深入探究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实施原则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
在新时代的教学背景下,实施信息化教学和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过程和目标。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时遭遇诸多困难。因此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制订出更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一片茁壮成长的沃土。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爱新鲜事物,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而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且他们以形象思维模式为主,相较抽象的概念知识,更喜欢直观具体的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之一,就是借助多彩的图像、动感的视频,直观生动地呈现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趣味性的数学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助力学生攻破数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不仅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也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烦琐的解题过程以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特点的动态形式演示出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概念、公式、定理等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强化学生的思维认知。
(三)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通过讲授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中,亲身体验并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当前数学教学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问题,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巧妙融入这些元素,打造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贯彻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机械式的灌输教育,这一点在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同样适用。虽然知识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它并非唯一途径,学生还可以通过与同学间的互动开展合作学习,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这种合作式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更丰富的知识体系,还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思维,进而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空间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学习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短板。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转化成更直观、更形象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弥补了学生在立体思维、空间观念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空间几何知识的理解。
(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教材中的内容深度融合。过去把教材视作绝对权威,死板地按教材内容授课的方式,限制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模式,积极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将其融入教材中,实现更高效的教学。鉴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七)缓解教师教学压力
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充满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教学环境,相较传统的讲授方式,信息化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动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的备课环节,不仅方便教师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料,且部分资料还可以重复使用,同时也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并自主学习,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实施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力教学取代了知识教学成为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目标。教师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时,也应该明确自身的教学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和平台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念,满足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
(二)全面性原则
尽管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但其局限性亦不可忽视。因此在探究信息化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确保教学形式和内容契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并在自身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成长与提升。
(三)激趣性原则
感官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尤其是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与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采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时应该遵循激趣性原则,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对数学教学保持高昂的兴趣和热情。
(四)开放性原则
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某种角度来看,创新即意味着突破和开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应当格外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时空的延展性,力求打造一个多元化、开放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从而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开展策略
(一)借助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影音功能优势。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富有创意的PPT课件、设计生动的Flash动画等方式,创新课前预习的形式和方法,以数字化、形象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预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带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PPT或F1ash等信息化手段,制作蕴含小数信息的教学课件或动画视频,辅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如为学生制作PPT课件,内容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为背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小数的应用。如货架上苹果的价签标注2.88元/斤;铅笔的价签标注1.2元/支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的价位标签,并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小数的概念形成基础认知。这种方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他们后续深入学习小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能力。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涉及的运算就越复杂,如简易方程、分数运算、小数运算等,单纯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有时候很难清晰理解运算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将原本抽象且复杂的数字运算,巧妙地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通过这些软件,教师可以打造出一个更具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普遍反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内容,这主要是因为空间几何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很多小学生缺乏对空间形体的感知能力。然而,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构建动态的几何形体,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抽象的空间几何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感知,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与旋转》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录制课堂上需要的微视频,如结婚时张贴的“囍”字、镜子里的自己、厨房的推拉门、垂直运动的电梯、超市抽奖的转盘、运动中的陀螺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感受图形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四)借助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在极具抽象性特点的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用以拓展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够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解决很多靠语言无法阐述清楚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形象思维认知对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尝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探寻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应的答案。这在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契合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还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优势和价值,利用其多样化的功能和特性明确实施原则,并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综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思维意识等,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霞.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实践教学[J]. 智力,2021(32):127-129.
[2] 屈岑. 人工智能在小学数学课的应用模式:以“作业盒子”为例[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04):102-104.
[3] 包刚.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3,25(13):191-193.
[4] 王美玲.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J]. 中小学电教,2023(09):64-66.
[5] 张石成.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6):131-133.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