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数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作者: 刘玉红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力求通过教学理念革新和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局面,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自主反思,是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也是“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关键。基于此,文章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感悟以获取知识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探究知识;自觉感悟
引导学生自觉感悟以获取知识,需要数学教师强化人本意识,加强互动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认识、理解和掌握。教师要遵循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秉承生活化、实践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原则,保障学生自觉探索的成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互动、互助、互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和精彩。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探索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升数学教学成效的必要措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钻研动力不足,感悟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其形象、生动、立体的特点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作为数学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价值,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强化数学和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化主导为自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只猴子、一只公鸡以及一只兔子,让学生数一数屏幕上有几种动物。大部分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辨认出多媒体上有三种动物。随后,教师展示五只猴子和两只公鸡,让学生将两种动物加在一起,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动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内容,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听课专注力和探索兴趣。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的探索深度不断得到强化。如增加更多的动物以及更多的数量,提升学生对加法运算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再如,在讲述“位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喜欢的玩具展示出来,让学生描述玩具之间的位置关系,促进学生对“位置”这一概念的形象化理解。具体而言,教师让一位学生操作鼠标或者电子笔,将奥特曼玩具放在恐龙玩具之前,其他学生则回答奥特曼玩具和恐龙玩具的位置变化。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达到了自主探索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教师无须向学生灌输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只需要把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要素组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依赖心理的教学环境,就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学习情境中。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基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的探索、感悟和收获,真正和数学知识对接起来,并且不能让学生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二、重视数学问题,给予探索时间
课堂提问是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重要策略。引导学生自觉感悟知识,需要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度学习为方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主导模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通过设计高效的数学问题平衡主导和自主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一)以数学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感悟和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思维运转,这比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比如,在《千克和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自觉探索和发现。这些问题包括:“假如一个苹果重200克,1千克有几个苹果?”“你能找到一些克与千克的标记物吗?比如食品包装上的净含量。”“小明的体重用克表示还是千克表示更为方便?”“一盒粉笔的重量是20千克,这种说法对吗?错在哪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数学知识的预习工作,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向教师和同学请教,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自觉感悟、收获。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营造宽松、自由和交流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觉感悟和收获。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其他学生来回答,对提问最多、回答最多的学生给予奖励。在提问和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程度会不断得到深化。
(二)以深度学习为方向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思维的不断强化,更为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验。随着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向学生抛出的数学问题要更有深度,不能局限于一般的提问和解答。教师要把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结合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水平,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比如,在小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后进生提出问题:“你们都经历过因为小数点点错而出错的事情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我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没有正确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有的说:“我总是不小心把小数点遗漏”,有的说:“我遇到小数时总是害怕,心理紧张,生怕算错,但是越紧张就越容易出错。”接着,教师向优等生抛出问题:“你们的学习能力较为出众,一般的小数题难不倒你们。但是这并不能保障你们永远不会犯错误。如果你们将来有一天成为会计或者统计部门的人员而把小数点点错,就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财产损失和负面影响,这些损失和影响很多时候是难以挽回的,对此问题,你们怎么看?”学生一起交流,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互相设计了更高阶也更有难度的数学题,彼此考验各自对小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能力。最终学生认识到做一个认真严谨而不粗心大意的人的必要性。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在数学计算中的重要性,感悟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从而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三、结合日常生活,提升综合素养
数学和生活的关系紧密。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养成把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向学生主动展示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特点,以生活为舞台,以生活为背景,以生活为元素,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一)设计生活相关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不胜数。教师要从生活出发,赋予数学问题生活色彩,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能够想到哪些测量工具来准确测量家具的尺寸?”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觉产生了急于解答的心理驱动。有的说用卷尺,有的说用皮尺,有的说用直尺,还有的说用手臂。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份测量作业,让学生用各种工具测量家具的尺寸,看看哪一种工具最方便,测量的结果最准确。
在植树问题上,教师也可以问学生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校园的操场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如何才能在不影响树木生长、不拓宽操场面积的前提下种更多的树苗,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阴凉?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设计一个植树方案。”不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感知能力不同,回答具有生活背景问题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把生活化教育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熟悉和理解,让学生亲近生活、感悟生活,能够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无论是对学生的当前学习还是未来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设计生活实践活动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做中学,在劳力上劳心,目的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和提高创新水平。作为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适宜的综合实践活动,诸如“小小超市经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超市经理、超市服务员、超市理货员、超市收银员等,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商品进货、出货的流程,认识商品的销售策略,制订每日流水账目表,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发现、探索、收获新知识和新技能,是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作为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设计一些障碍,如为超市设计一个促销方案,让学生商讨这个促销方案的有效性;学生可以否定教师提出的方案,自己设计一个更为实际和新颖的方案,进而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能力进行设计,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活动,保障活动的丰富性、人本性和教育性。
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穿插一个“认识人民币”的活动:学生在虚拟超市里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找扮演“收银员”的同学结账,借此锻炼计算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活动总结,让学生回忆活动过程,说一说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发现,学到了什么知识,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四、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身成长的重要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团队合力,借助组内交流和组间竞赛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难点知识的破解、对生活问题的理解。如今,创造自主、探索、合作的教学环境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方向。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发现、获取、感悟知识的过程中,有必要以小组为单位向各组推送自主学习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这包括:超市购物合作项目、几何模型搭建合作项目、统计调查合作项目、数学绘本绘制项目等,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每一位组员的优势,彰显每一位组员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以统计调查合作项目为例。组长可以为组员分配探索项目,如有的组员负责设计调查和统计的事项,有的组员负责统计数据的收集,有的组员负责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有的组员负责制作统计图表以及统计报告等。项目完成后,组长带领组员一起交流和分享在合作学习中的感悟和心得,本着互相提升和帮助的合作原则,加强彼此对统计概念和原理的认识。
总体而言,相比教师一对多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协作、互助、共享的机会,也激发了每一位组员的团队责任感和荣誉感。特别是在遇到学习障碍时,组员首先想到的是向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请教,而非教师,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比如,在围绕“负数”这一概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后进生可以向小组中的优等生请教在负数认知上存在的困惑,诸如“0已经是最小的数,为什么还有比0小的负数,这不是矛盾的吗?”针对这个问题,优等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思维优势,在纸上画一条线,中间是零点,右边标记上1、2、3、4等自然数,然后问后进生:“左边应该标什么?”后进生在思考中产生了想要和优等生继续对话和交流的兴趣、动力,最终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内在联动,达到了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和收获知识,需要在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发现和探索环境,基于数学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诉求,立足新课标,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灵感,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生活素养和合作素养,促进学生的课堂收获。当前,数学教育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摒弃传统教学的习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宝芹. 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 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77.
[2] 潘笑玉. 自主探究学习彰显个性课堂:小学数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智力,2020(19):119-120.
[3] 张小华. 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 学周刊,2019(32):55.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