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作者: 朱金应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手机等设备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信息化技术手段也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教师需要一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多彩的教学氛围中逐渐喜欢上数学课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最终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融合教学
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数学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中更多工具的作用,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但是,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依然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对信息技术认知不足、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方法创新力度不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等,都影响了数学高效课堂的形成。因此数学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教育力量,发挥其教育优势,并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创新,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时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无法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基本方式,对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实现这种教学愿景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拥有信息化教学的认知。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数学教师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有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敷衍,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不大,在上级来检查或听课时,才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也有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为课本服务的,所以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他们直接将书本上的知识投影到信息技术设备上。在这样的态度的支配下,很多数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没必要的,是多此一举的。由此而看,许多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对此,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树立新的教学认知。
(二)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理解不足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理解,既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将信息技术完善、系统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国家为提高教学质量,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成本,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如果信息技术无法被合理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那么,其作用就不会发挥到最大化,会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提升,阻碍学生的数学素质转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理解不足,虽然想转变目前的教学格局,但是他们依旧会以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即便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价值,也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课件的研发和创新,缺乏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动力。还有部分数学教师比较懒惰,在应用信息技术时,直接从网上照搬一些现成的课件,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差异,忽视了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了课堂效果。
(三)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生收获知识的“敲门砖”,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教师要先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下足功夫。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总是羞于请教他人,导致积累的数学问题越来越多,从而削弱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形成。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常常忽视了课堂导入的价值,大多直奔主题,缺少了相关过渡,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保障。对数学教学而言,学生一旦对该学科产生了十足的兴趣,就已经为高效课堂提供了一份保障。小学生大多喜欢一些灵动的画面,并喜欢参与一些有趣味的话题。信息技术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模式,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选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兴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带来了希望。在创设情境时,数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寻求数学与相关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看到相关画面时,能产生探索的动力。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位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感知相关物品上、下、左、右的关系,并让学生说出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位置关系。在给学生提供的视频画面中,有一个箱子,箱子的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其他物品。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箱子的上面有什么物品?箱子的左边是什么物品?”学生在结合视频内容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提出数学问题。如此,在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十足,他们可以在视频中看到生动的画面,从而产生了探索欲望。在画面的刺激下,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带动了整体课堂气氛,提升了数学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速度。
(二)课堂重点,助力学生理解
有效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中高效掌握最重要的知识点。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整节课都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方式,因此学生学起来难以把握重点、将知识形成系统。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学重点,让抽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突出,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在具体实施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思维导图;或使用多媒体支持的画面,给学生呈现完整和系统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抽丝剥茧中体会知识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钟表中的时针和分针,并且会认十二个整时刻,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设置思维导图,让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并让学生识别真正的钟表及其内部关系。教师在展示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说出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外在特点。在完整的知识框架中,学生的思维体系会更加健全,教学质量也将更加良好。在呈现了思维导图后,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梳理钟表知识,进行口头阐述。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且获得了更大的学习动力,他们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再如,《分类与整理》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形成分类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物品分类规律。然而,小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能力不够突出,对本节课的知识思维体系建构不够清晰。为此,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呈现多种形式的物品,物品不仅要有颜色上的差距,还要有大小和形状上的差异。在为学生呈现了具体的物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他们看到的物品类型进行分类。在多媒体画面的刺激下,有的学生想结合大小进行物品的分类,有的学生想结合物品的颜色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想结合形状进行物品的分类。这样的形象化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课堂体验,加速了他们对重点知识的了解,还提升了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课堂延伸,开拓学生思维
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缺少魅力,制约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也打压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动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呈现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通过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能够认识更多的数学知识,拓宽视野,提升数学能力。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数学版本的儿童漫画、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在乐趣中吸收了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本身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在信息技术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较多的知识,让学生在相关内容的刺激下进行自主探索,提升了数学认知和应用的能力。
例如,教学“周长”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长方形的菜地,然后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李大叔在周末种了一菜畦的菜,在种完之后,发现自己的菜园形状不是方正的,李大叔非常想知道自己的菜园到底有多大……在故事和图片的双重吸引下,学生的兴趣大增。这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李大叔菜园的大小呢?”在学生正感到困惑之际,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形式,为学生演示长方形图形逐步展开的过程,再让学生结合直观的形象图进行思考。这样经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形式,学生终于明白,长方形有两个相等的宽边和两个相等的长边,加起来就是其周长。教师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加速了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也提升了数学教学课堂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拓展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比如,给学生呈现七巧板图片,并为学生介绍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和创造的,起源于唐朝,是著名的拼图玩具,具有千变万化的魔力,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在进行了知识解说和拓展后,教师让学生动脑和探索,分析七巧板由几种图形组成,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它们的大小如何计算等。如此,在教师的知识拓展指引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游戏式练题,落实“双减”政策
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号召下,部分数学教师依然贯彻“题海战术”,这与当下的“双减”政策相违背。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数学教师要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作业,达到“双减”的工作目标。教师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方式,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升。为此,在数学作业布置或课堂小练中,数学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多元优势,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新鲜感,提升他们做题的兴趣和能力。多媒体中有大量的新鲜元素,如游戏元素,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机会。例如,为学生提供过关式的游戏,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通过一个个关卡,完成数学相关习题,达到教学要求的标准。
比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教学过程的末尾环节,数学教师可以设置“过关斩将”的通关游戏,给学生设置关卡,每个关卡中呈现十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习题。每一关的时间不同,随着等级关卡的升高,要求过关时间也更快,因此学生的计算也必须加快。这样设置可以增强游戏的刺激性,让学生在突破层层关卡中获得成就感。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了学生做题的情绪,让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翻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将学生的总体素质发展提到了重要日程上,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优化教学形式,转变教学思维,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教师的不断创新。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的课堂导入,创设课堂教学重点化的信息支持画面;还可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增加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要进行信息化的课堂小练,让学生有兴趣做习题,最终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蜕变。
参考文献:
[1] 陈怡彬.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研究[J]. 智力,2022(31):52-55.
[2] 裴文娟.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课堂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 中国新通信,2022,24(11):182-184.
[3] 景生永. 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层次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03):131-133.
[4] 徐丹艳. 浅谈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策略[J]. 考试周刊,2021(31):61-62.
[5] 李明军.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应用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2021(44):124.
[6] 王万花.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农村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J]. 科普童话,2018(29):60.
[7] 李小川.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数学课程的融合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2022(34):61-62.
[8] 陈宗久.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优势[J]. 安徽教育科研,2021(04):97-98+104.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