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作者: 王辉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还是体现数学价值,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依托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等,也可以组织创意数学游戏、进行场景还原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能为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文章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问题情境是指将问题有效融入情境中,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耕细作数学教学内容,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满足数学学科教学需要
随着课程的深度改革,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含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主动探究的能力与兴趣,以及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在场景中思考、找到通过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路径,逐渐养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的课程教学要求。
(二)全面关注学生思维培养
将问题情境设置全面贯穿课堂的各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数学学科的核心特质和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刻板训练”,教师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倾向采用“题海战术”来教授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思考模式变得僵化。运用问题情境展开授课,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锻炼和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体现数学价值
有效问题情境包含了情境构建和问题启发两个方面,其中情境的创设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情感价值,吸引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提示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反思传统的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精心设计好课堂的一问一答、每一个环节,但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体验感,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缺乏一定的价值认可,影响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意识。因此,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强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认知
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必要的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数学学科等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效问题情境的建构,需要教师及时发挥主体作用,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认知、教学习惯等。
为了能够有效构建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需要形成对问题情境的准确认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主动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课堂设置等各个环节,为学生预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他们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教师还需具备妥善处理“问题”与“情境”之间关系的能力,确保教学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采用基础的练习题,如让学生在,,,,,中选择一组数字进行运算。在学生确认了答案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时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转化成同分母进行计算?你们能试着总结一下分母加减法运算时的技巧吗?在计算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这样的教学提问,通常是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计算任务之后开展的,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底板。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是围绕学生熟悉的场景、游戏或事物。但情境的核心内容必须紧密贴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托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奥秘。
以“观察物体”为例,教学目标应当包含“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正确判断物体的位置,形成良好的空间内思维”等。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一些图片用于课堂教学,并搜集与那些图片相关的电子素材,将其制作成丰富的课件。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出来,并找几张类似的图形,由学生投票(投出和当前图片相似的图形)。实物图是“长方形的花坛”时,学生会投票给“长方形”;实物图是“红领巾”时,有些学生选择了“三角形”,也有学生选择了“圆形”……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询问他们关注的是图形的哪些方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会有所不同。随即,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深度的问题,如“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同一物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基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也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确保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始终紧扣主题。
(三)教学设计中巧用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有效推动教学进程,还能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数学课堂涉及较多的数字,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此时,问题情境的设计与提出,能够激活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入思考。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里,教师要在保持课堂整体节奏的情况下,巧妙地融入趣味游戏或生活化场景等元素,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
以对“可能性大小”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实验”开启课堂,找一个纸箱,里面放入红色和蓝色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学生轮流摸出一颗小球;抽中颜色相同小球的学生为一组,并以此确定下一堂体育课拔河比赛的两支参赛队伍。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预留作业,让学生观察“在拔河比赛的10分钟内,红色球小组赢了几次,蓝色球小组赢了几次?”学生在观察拔河比赛的过程中,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分析每个小组获胜的可能性,以及影响比赛结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年龄特征,还让他们对数学课堂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期待。
(四)在实践活动中巧用问题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标下教学工作的重要改革和重要课堂板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起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学数学的课程设置中,很多知识都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以“圆柱和圆锥”为例,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水果罐头瓶子作为教学辅助,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瓶子其实就是一个接近圆柱体的实物。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作业——亲手设计和制作圆柱罐头的外包装。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得出了结论:长方形的长度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度则与圆柱体的高度相等,而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圆柱体的基本性质有了深刻的了解,还极大地提升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空间思维能力。
(五)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展现创造力,除了常见的生活场景情境、案例情境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设置游戏情境、故事情境、信息化制作的动画情境等,让学生感受到情境所带来的乐趣。以游戏情境为例,新奇的游戏方式、趣味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感受参与课堂、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和魅力。
以“因数与倍数”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过摆放小正方体的方式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判断方法,让学生说出不同数字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随后,教师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倍数又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在班级内组织学生开展小游戏,以接龙的方式,让每排学生从排头开始数数,数到含有数字x或数字x的倍数时,学生需要站起来用拍手代替报数,以此类推,若报数错误则被淘汰。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游戏过程,并得出结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且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经过一轮游戏,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实现了教学的有效互动与发展。
(六)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捕捉真实生活中的数学场景与实践,并将其迁移到课堂,让学生围绕生活场景和数学知识的联系展开思考和运算。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将这一数学概念巧妙地迁移到购物这一日常生活场景中。
如“一袋苹果有5个,每个苹果的单价为2元,一共有6袋苹果,求全部苹果的总价格”。学生根据这道题目给出的线索展开分析,发现利用“有袋苹果”和“一袋苹果有x个”这些信息,先计算出苹果的总数,再将单价与数量相乘,即可得出全部苹果的总价格。学生提出这样的解题思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案。随后,学生开始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先计算每袋苹果的价格,再将每袋苹果的价格相加,从而得出总价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置情境,增加学生的亲切感,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用更加专业的数学视角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用科学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
(七)利用教学重点设置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小学教师需巧妙运用这一手段作为课堂串联的辅助,同时必须懂得适度取舍,将更多精力放在核心与难点知识。否则,如果一节课充斥着过于冗杂的情境与问题,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把握学习的重心和方向。以“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假设学校需要采购桌布,需要计算课桌的面积。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愿意主动测量课桌的长宽,进而计算课桌的面积。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计算方法,还引导他们发现了“模型”——即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探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每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互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发展模式。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和思路,从而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育环节中,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是发现教学思路的关键。整体而言,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问题场景作为桥梁,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和判断,找到相应的学习思路和方案,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推动日常教学的持续优化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塑造,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青艳. 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 新课程,2021(48):136-137.
[2] 储金花.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法实践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3(22):71-73.
[3] 韩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 家长,2024(11):41-43.
[4] 张岩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策略[J]. 知识文库,2023(05):109-111.
[5] 余五金.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8):195-198.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