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的实践

作者: 周玲

摘  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幼儿习得健康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免疫力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二十四节气和幼儿食育的融合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发现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食物文化资源和季节性食物概念。而幼儿食育是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和营养意识的关键环节。因此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了解季节性食物和食物文化,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和文化意识,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食育融合;食物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尤其对幼儿而言,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相结合。首先,将对二十四节气和幼儿食育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特点和与食物相关的文化内涵,以及幼儿食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其次,将详细描述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选择合适的二十四节气活动、开展相应的食材和食品制作活动,以及评估幼儿的参与方式和学习效果。实践过程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教师专业素养不够、家长参与度不高等。最后,本研究对实践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融合实践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本研究以期探索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的可行性,为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和文化意识培养提供新的途径、方法,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食物文化,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实践项目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推动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一、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认知。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气候、物候现象和季节性食物密切相关。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幼儿可以了解不同节气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食物文化,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季节意识和对食物的认知。

(二)幼儿食育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食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意识。它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食物的分类与选择、饮食平衡、食品安全和餐桌礼仪等。幼儿食育的实施可以提高幼儿对食物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对健康食物的自主选择能力。

(三)季节性食物的营养和特点

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季节性食物,这些食物根据时令生长,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风味。通过了解和品尝季节性食物,幼儿可以加强对各类食材的认识,获得更全面和均衡的营养。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进行实践,可以让幼儿在学习食育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节气知识和食物文化。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营养意识培养,还有助于幼儿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师提供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机会,幼儿可以亲自参与制作季节性食物,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对美食和传统文化的喜爱、保护意识。

二、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的实践方法

(一)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食育课程设计

1. 每个节气选取代表性的食材和传统菜肴。在幼儿食育课程中,教师通过选择每个节气所代表的具有特色的食材和传统菜肴,将二十四节气的季节性和食物文化引入课堂。例如,在立春节气时,教师可以介绍寒冬过后春天的到来,同时用以春卷等代表性的传统菜肴引导幼儿了解春天的食物和食材变化。

2. 设计相关的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在幼儿食育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以提升幼儿对节气和食物的兴趣、参与度。例如,在清明节气时,教师可以讲述有关清明的传统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食物文化。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传统习俗和食物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幼儿制作清明小食品或相关的节气手工装饰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将传统节气习俗与现代生活习惯相结合。在幼儿食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气习俗与现代生活习惯相结合,让幼儿在学习节气的同时了解如何健康饮食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在夏至节气时,教师可以介绍在夏季的炎热天气需要多喝水和吃清凉食物,同时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夏季食材,如西瓜、黄瓜等。另外,在冬至节气时,教师可以讲述冬季保暖和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并引导幼儿选择富含营养的冬季食材,如鸡肉、羊肉等来增强体质。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节气的特点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和季节性食材。例如,在立夏节气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花田或果园参观采摘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夏季水果的美味与营养。

教师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食育课程设计中,开展丰富多样的食育活动,可以提升幼儿对节气和食物的认识、兴趣,培养他们健康饮食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使幼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饮食管理

1. 依据节气调整幼儿园伙食。在幼儿园的饮食管理中,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在立春节气时,可以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供应,如柑橘类水果、青菜等,以增强幼儿的免疫力。在夏至节气时,可以增加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在秋分节气时,可以增加丰富的谷物和蔬菜供应,如稻米、小麦和南瓜等,使幼儿补充能量和营养。

2. 引导幼儿选择多样化的食物。通过教育和引导,幼儿能够了解各个节气的特点和对应的食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绘本阅读、图片展示等方式向幼儿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和相关食物文化。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品尝活动,让幼儿亲自尝试不同节气的食物,开拓他们的味觉和食物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品味和描述不同食物的特点,从而提升幼儿对多样化食物的认知和兴趣。例如,在清明节这个节气,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清明时节常吃的青团、春饼等食物,并组织幼儿一起制作和品尝。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食物,还能促进他们的口味发展和提升对食物的选择能力。

3. 注重季节性食材的运用。在幼儿食育中,幼儿园注重使用当季的食材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当季的食材,可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也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相契合。例如,在春季,幼儿可以注重食用嫩豆腐、韭菜、芦笋等春季特色蔬菜,这些食材不仅新鲜美味,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夏季节气,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多吃西瓜、草莓和黄瓜等夏季水果和清凉食物,以补充体内所需的水分和维生素。在秋季节气,幼儿园可以利用丰富的南瓜、苹果和柿子等秋季特色食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纤维素和维生素,增强幼儿的抵抗力。通过食用当季的食材,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季节性食物,并享受到食物的新鲜和营养。此外,教师可以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向幼儿解释这些食材为什么在特定的节气中更加适合食用,加强他们对食物和季节的认知。

4. 增加节气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为了提升幼儿对节气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中增设节气知识角或展示区。这个角落或区域可以展示每个节气所对应的食物和食材,搭配图文信息进行解读。幼儿通过观察和学习,可以了解不同节气的特点和对应的食物文化。

在展示区中,教师可以用图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呈现季节性食物和食材的形象,同时附上简单易懂的文字介绍相关故事。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定期引导幼儿参观和了解展示区,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幼儿对节气知识的兴趣和认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此外,在幼儿园的饮食管理中,教师也可以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融入其中。例如,根据不同的节气,安排特色的菜肴和食物供幼儿选择。教师可以向幼儿解释这些食物为什么在特定的节气中更适合食用,引导幼儿选择适应季节变化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对食物多样性的认知,还能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

1. 家园共育,加强家长对幼儿食育的认识。幼儿园通过组织家长会或家长培训,向家长介绍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的融合方法,分享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活动经验。通过增加家长对幼儿食育的了解,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从而形成家园的共同关注,共同培养幼儿的食育意识。

2. 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不定期举办家长活动,如亲子烹饪课、采摘活动等,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与节气、食育相关的活动。同时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饮食情况,分享健康饮食的知识和建议,并征求家长的意见。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园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群,与家长进行线上交流和信息共享。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与节气、食育相关的资讯、食谱、活动安排等内容,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学习和分享。家长也可以在平台上提问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日常饮食管理中。

通过家园合作与交流,家长能够更好地参与幼儿食育,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饮食情况,针对性地在家中进行食育指导,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家长也可以将家庭的饮食文化与幼儿园的食育理念相结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总结

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的实践方法,可以有效引导幼儿了解和认识不同节气的特点和对应的食物文化,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将节气融入食育课程设计、饮食管理以及家园合作与交流中,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形成自主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并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实践反思与改进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保活动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注重与家长的合作、交流,共同关注和培养幼儿的食育意识。

1.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活动设计: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注意力持久性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合理设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针对幼儿的好奇心,设计故事讲解、游戏互动等活动,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进一步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育者,他们的支持和参与至关重要。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活动、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学习、分享与节气、食育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3. 拓宽教育资源: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教育App等拓宽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节气与食育相关的资讯、食谱、活动安排等内容,方便家长和幼儿随时学习和参与。

4. 加强园本研究和交流合作:幼儿园应开展园本研究,探索适合本园幼儿的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的实践方法;同时加强与其他幼儿园和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和资源,共同推进幼儿食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幼儿园可以更好地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融合起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引导。

四、结语

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食育进行融合的实践方法,可以有效引导幼儿了解和认识不同节气的特点和对应的食物文化,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将节气融入食育课程设计、饮食管理以及家园合作与交流中,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形成自主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并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与交流,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并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陈曦.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研究[J]. 品位·经典,2023(16):160-162.

[2] 徐晗,朴雪涛,杨淮羽. 基于二十四节气“春分”的幼儿主题教育活动创设[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31(03):52-56.

[3] 周洋. 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J]. 亚太教育,2023(08):17-19.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