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构建研究

作者: 王卫甫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对小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加深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还需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促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来看,存在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教学质量不佳的问题。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采取新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文章主要以部编版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使中小学教学课堂明确了教育方向,如何落实育人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加快理解力培养步伐,能减少课堂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现代化人才培养标准。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把握课堂改革方向,从而为学生带去不同的学习体验,打造出新型教学课堂。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构建意义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理解力课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改变,要求教师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以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有助于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到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深层内涵,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力度。此外,教师可以寻求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小学是学生思想认知与学习意识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积极构建理解力语文教学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推动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散发语文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向学生展示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并且引导学生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加深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提升语文学科育人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思考未来课堂改革的重点,提升语文教学实效,为学生未来成长为高质量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来看,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依旧以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为主。虽然部分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教学的重要性,也在语文教学中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因为教师教学理念仍有待更新,无法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充分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层价值,导致多数学生的语文思维固化,理解力培养出现了偏差,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有待完善

部分教师对小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时,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通过题海战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尽管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长时间保持这种模式,学生对语文学生会产生一种延误的学习情绪。而且教师在教学期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教学矛盾日益突出,学生无法掌握课堂教学重点,不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此外,多数教师因为自身专业素养的影响,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的理解力与核心素养难以做到深层解读。教学手段不具有创新性,导致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教学评价方式有待创新

语文理解力课堂中,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评估学生的思想认知情况。但受到外界教育资源的评估,教师往往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轻视了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学习态度等综合素养的考查,导致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的理解力培养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这是当前教师在构建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阻碍,一线教师需要加快分析与探讨,共享经验,并制订出合适的教学方案。

三、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流程

教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想保证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的有效构建,首先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制订教学计划,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认识到基于核心素养语文理解力课堂的学习流程,改变他们的思想认知。部编版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零碎性,教师在优化教学流程时,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坚持为学生服务,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不同的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陌生感,还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力。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观潮》教学为例,本课文主要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自然景色,促使学生通过比喻、形容、衬托等手法,全面认识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提前寻找一些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观看期间,师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讨论视频中出现的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渗入本篇的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学节奏,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之后,教师可以将本课分成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促使学生理解教材中使用的基本修辞手法。第二个课时开展之前,按照学生对教材中表现手法的理解情况,科学调整教学内容。借助这种方式,才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强化语用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

基于以上分析,已经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在这种方式下,才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理解力的认知,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想要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应借助教材内容,整理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分解教学重点,从而促使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将不同的知识内容构建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当前比较先进的一些教学形式,如大单元教学,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断细化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角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理解力课堂构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母鸡》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动物描写的基本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动物情感的抒发方式。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部分学生无法独立解决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近阶段的表现情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促使组内成员优势互补。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合作探索中,理解教材的重点。期间,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提供《母鸡》学习的思维导图,展示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内容,询问学生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例如,本节课母鸡的描写方式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猫》《白鹅》的描写手法具有怎样的不同?让学生从单元学习的角度思考,体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坚持将核心素养贯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以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领悟到课堂中描述的深层内涵。

(三)收集教育资源,设计群文阅读

核心素养下,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力,教师除了理论内容教学外,还需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打破年级之间的限制,为学生设计一些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其获得较多的审美经验,初步感知到语文的学习魅力。由于教材内容具有单一性,教师在教学期间,应立足当地的教育优势,设计一些创新的群文阅读活动。采用这种方式,能对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平台,实现知识内容的有效迁移,打造出全新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向学生播放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的文章,让学生利用教材中学习的知识重点,对这篇文章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描述两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利用教材中的词句进行论证。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当地的红色英雄事迹,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技能的运用,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还开辟了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的构建思路。教师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内容的相似性,坚持以主题为基础,立足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保证群文阅读有序开展,促进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逐渐培养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增强文化自信。

(四)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机制

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构建中,教师还需注重教学评价的完善,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采用量化、测试,强调终结性评价,致使教师无法科学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而且学生因为家庭环境、认知能力、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理解力不同。为此,教师需要尊重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机制,如此才能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针对性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草船借箭》为例,在讲解完这节内容后,教师可以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学习软件平台,对学生发布作业。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引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练习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与提交。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以本节课为基础设计课本剧,进行表演,并通过视频的方式传入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统计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综合情况,将学生演绎的视频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放映,借助学生互评、教师二次评价的方式,描述演绎中的优势与不足。在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统计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思维、表现情况等方面,建立起对应的学生个体学习档案,方便教师自身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师想要提高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内涵,确定教学目标,并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思考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整理教学资源,制订出完整的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创新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有效的举措,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理解能力[J]. 中小学班主任,2023(18):61-63.

[2] 张虹. 基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 智力,2022(32):60-63.

[3] 赵凯莉. UDP理解力课程下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4] 党元香. 试论开展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7):73-74.

[5] 薛建龙.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力的“文体—主旨”模式[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04):77-78.

[6] 李爱珍. “理解力发展教学”单元教学设计之一: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舐犊之情》[J]. 山东教育,2021(Z1):18-20.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