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统领下语文要素的横纵关联

作者: 蒲雪仪

大单元整体教学统领下语文要素的横纵关联0

摘  要:语文要素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标杆”,是所有教学活动创设的起点。语文要素串联起了各学段各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大单元整体教学得以厘清更细致的教学方向。大单元整体教学与语文要素的融合,是实现学生单元整合性学习的必然趋势。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为例,从语文要素的横向落实与纵向进阶两方面,结合大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分析并把握语文要素在各册、各单元与单元内部的关联。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要素;大单元整体教学;横纵关联

一、语文要素概述

(一)定义

自小学语文三年级起始,每一单元的篇章首页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文主题,二是语文要素。其设计契合统编版教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切合教材双线发展、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

学者陈先云认为,语文要素是指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如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等。学者刘荣华认为,语文要素就是将语文素养各基本能力,如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以及学习习惯等,由浅入深地分散在教材的单元导语及训练系统中。结合小学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特点,笔者认为语文要素是构建了核心素养指向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的框架,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中的基本元素。

(二)语文要素的特征

1. 循序渐进性

依照儿童的心理发展所呈现的思维进阶,语文要素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每个学段、每个单元呈现出先扶后放、由浅入深的特征。当教师在解读语文要素时,首先应明确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定位语文要素的位置,再锁定两个“针对”:针对语文要素包含情况,针对学生语文认知基础实际。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地、有规律地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分项训练展开教学。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阶梯,语文要素是其中起连接作用的“神经元”,若抛弃学情的定位泛泛而谈,语文要素也就犹如纸上谈兵般流于表面。

2. 实践性

学以致用,学生的课程学习并不仅指向认知与概念的习得内化,也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以及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是否能全面发展,在于单元所指向的语文要素是否与真实情境匹配。基于生活问题而呈现的语文要素搭建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学校课程学习的桥梁,赋予了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及实践的意义。

3. 整合性

语文要素的定位,要依靠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以及学情“三元一体”的统整意识进行诊断。换言之,核心素养以及课程标准的细化,均需围绕语文要素的渗透进而实现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价值观的树立。语文要素所聚焦的培养目标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融合,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学习策略(听说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大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将学习内容分为一个单元整体,以单元为学习单位进行的教学。崔允漷教授认为“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所以,根据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性,可以将大单元整体教学定义为: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优化重组得到的单元整体出发,在依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大观念、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确定学习目标、搭建学习过程、组织学习评价,从而完成单元层面的教学过程。

这一教学思想意在改变从教学单一知识点或课时转向教学一个大单元,通过统筹单元情境与任务来培养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这种整合的、系统性的教学,既契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目标要求,也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三、横向落实语文要素

在统编版教材中,每个语文要素在学段内呈现递进式、螺旋上升的特征,在同一学段内有明显的表现,文章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为例来阐述单元内不同教材内容之间以及同册次内不同单元之间的语文要素的关联。

(一)单元内语文要素的落实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单元首页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复述”是首次作为语文要素出现在教材中,但在二年级时教材已经编排了借助图片以及关键词来讲故事的训练,所以,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深难度,要求学生不仅把故事讲完整,还要讲得生动吸引人,完成“能讲”到“讲得好”的过渡。

在本单元内,教材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一共安排了四个有趣且蕴含哲理的小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不论是其文本内容或是助学系统,语文要素都有着具体而递进的落实。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以表格为索引,引导学生梳理裁缝的反应与顾客的要求,最终形成有序而不遗漏的复述;《方帽子店》稳抓店主与小孩子的对话描写、动作描写来分角色朗读体会“意想不到”,继而通过多种方法如抓关键词、借助示意图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意想不到”;《漏》则是借助示意图与文字提示完整而无遗漏地复述故事;《枣核》作为自读课文,需要学生自己归纳前面三篇课文所学的复述方法来自主阅读复述,感知枣核机智聪明的小英雄形象。除此之外,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以及“语文园地”也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途径:“口语交际”以“趣味故事会”为主题,提高学生的复述水平:故事不仅要讲得出来,还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则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策略做一个总结归纳,学生在习得、内化、外显、延伸的过程中自主将复述方法积累起来,形成阅读表达策略“小仓库”。表1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八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汇总情况。

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中,语文要素是确立大单元主题的途径之一,是规划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大单元内选定的课文体现出语文要素发展“成熟”与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是诊断学生是否掌握的措施,让学生把语文要素迁移到真实的语文情境中深度学习。

(二)同册次语文要素的发展

在统编版同册次内,同个语文要素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单元内,每一次的进阶都随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不断地往更深更广处延展。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单元语文要素指向的任务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及《秋天的雨》,知道可以借助看插图、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为同册次内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挖掘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定位转折点。在六单元中,《海滨小城》让学生在感受庭院树多、桉树叶香、凤凰花美的过程中来体会庭院美丽的特点,对“满街满院”“热闹”“笼罩”等关键词与现实和想象进行勾连来理解,凸显了小城的美丽整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明晰了词语的含义,才能点亮思维的火花,完成语文要素的目标。

四、纵向进阶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突出双线发展螺旋上升。例如三年级上册二单元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以及三年级下册六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从理解这一层面而言,首先是要掌握词语的含义,才能将句子理解透彻,实现“深入理解——迁移运用”的思维优化。

在三年级上册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教材安排了“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与近义词,了解“明朗”与“晴朗”意思相近,都指天空光线充足的样子。然而“熨帖”一词,学生在此之前从未见过,所以不能联系生活实际与近义词代替,但课文为其提供了非常好的提示——与前后文相关联,学生立马就明白,“熨帖”就是形容(物品)紧紧地平展地粘住的样子。除了课文中所出示的词语理解方法之外,《古诗三首》也暗含了另一种方法——借助图片,想象画面。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能够在今后的阅读生涯中自主地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不懂的词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编排的价值依存。

与之承接的三年级下册六单元中,儿童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要求理解如“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句子,这些句子单独拿出来是没法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迁移词语的理解,句子的感悟途径也大多相似,不同的是这更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画面或者与真实情境相联系。所以,理解句子必须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展开,助推语文能力提升,推陈出新。

五、大单元整体教学下语文要素构想

大单元整体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课程细胞,强调由大任务或大项目驱动的完整教学事件,通过分析教材、课程标准设计单元目标,创设真实的情境,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大情境下完成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任务,从而实现素养的发展。大单元整体教学,必须是在语文要素的达成这一先决条件下进行,语文要素的蓬勃生长,也得依靠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两者相辅相成,彼此紧密联系,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健全学生的优秀品格。

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可以明确: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从语文要素出发,聚焦语文要素中标明的能力发展。将单元教学目标的进阶细化在每篇教材内容学习以及课后习题的训练中,首先要把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落实好,特别是语文要素大项目中要求学生形成的认知发展与能力进阶,研制有目的性的大活动,创设真实的大情境,切忌本末倒置。其次,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会用”。教师在教学一个整体的大单元时,一定要注意将语文要素内化,让学生将习得尽可能地实践到现实生活中。最后,学生的基本学情是落实语文要素、实现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先决条件之一,所以要将学生的学情诊断评价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教学设计之前,将评价外显、物化反馈给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量表与过程性评价结合分析,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语文要素的落实,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抓手,把握好语文要素,是用好语文教材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紧密关注语文要素的教材安排,做好语文要素的横向和纵向串联工作,创新教学设计,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 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J]. 小学语文,2017(Z1):4-9.

[2] 崔允漷.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3] 崔允漷. 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 上海教育科研,2019(04):1.

[4] 刘荣华.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价值及教学策略[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Z2):35-38.

[5] 邵勤鸾. 语文要素的维度呈现和落实[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2):93-94.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