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方法构建与应用研究
作者: 陈玉红摘 要: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学情分析维度不全面、学情分析结果不准确、学情分析不及时等问题,在智慧课堂环境支持下,有助于实现学情数据全面采集、学情数据深度挖掘、学情数据实时分析。基于此,文章研究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方法,具体包括学情分析内容的确定,数据采集方法、数据解读与分析方法的确定,以及学情数据使用的确定。最终,借助具体案例对构建形成的学情分析方法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智慧课堂;学情分析方法;小学语文
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课程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差异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数据支持的学情分析是教学精准开展的必备条件,能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客观详细的依据。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拟定的基础。日常教学中,教师大多凭借主观经验来判断预设学情,固化学生的学习困难,缺少客观方法支持和证据佐证,导致教学以固定预设的路线开展,存在学情分析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等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据支持的学情分析、明晰学情分析的应然数据、开展系统客观的学习者画像、借助学情分析结果优化教育教学,是落实因材施教、解决学情分析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方法,并基于真实教学情境开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情分析不精准问题,以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智慧课堂和学情分析的概述
所谓智慧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学情分析是指教师为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而开展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其作用是为教师的有效决策提供信息和证据。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问题
(一)学情分析维度不全面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学情分析内容的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适切性。以语文学科的测评为例,多数教师仅从学科素养角度来分析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识记与理解情况,忽视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影响,学情分析内容维度单一,导致教学不能全面、适切地面向学生。
(二)学情分析结果不准确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识字、认读、理解、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学情分析,由于缺少智能技术的辅助支持,只能停留在经验分析,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深层次剖析,找到问题症结,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策略上不能准确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难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
(三)学情分析不及时
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观特性比较强,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悟等,不能使用量化数据表征。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往往借助课后作业,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以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但此种方法耗时长,教师难以及时给出分析结果,导致无法使用学情分析结果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三、智慧课堂环境支撑小学语文学情分析的作用机理
(一)学情数据全面采集
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运用技术分析能够全面采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数据,支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学情数据的全面采集使得精准教学实现了即时多元交互,学习行为数据、学习轨迹数据等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七彩作业”设计听写、做连线等客观学情测试题目,采集学生测试正误率数据;利用拍照上传功能采集学生理解句意、把握主旨等主观题目答案数据;利用朗读语音自动分析功能获得学生课文朗读流畅度、准确度等数据。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智慧教学环境可以实现对学生学情数据的多维全面采集,有效解决教师主观性学情分析,以及关注单一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现实问题。
(二)学情数据深度挖掘
精准的学情分析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有哪些客观真实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障碍,从而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随着智能技术和各类教育产品的发展应用,以学生平板为代表的移动学习终端逐渐普及,智慧课堂环境实现了对学习过程的实时记录与存储、学习结果的实时评价与反馈、学情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改变了原有教学中学情数据单一化的问题。学生通过语音录制、视频录制、拍照上传、朗读测评、线上批注等方法参与语文学科的朗读、理解、识记等教学活动,教师就可以从后台获取包括在线时长、互动次数、答疑次数、课堂表现等基础数据、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等多维度的数据,形成学生学习的数字画像,帮助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并获知学生学情数据背后的隐含价值,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情数据实时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具有丰富教学功能和灵活性强的技术工具被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技术推动力,形成了人机协同课堂、智慧学习空间等教学新模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在线学习平台能够即时诊断学生的学业问题,智能推送知识资源,即时提供学情分析结果,与人类教师共同构成“双师型”课堂教学。由此可以看出,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传统课堂教学逐渐向智慧课堂教学转型,智能技术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学情了解不及时、反馈不及时以及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四、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方法的构建
以下是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方法的构建步骤:
(一)确定学情分析内容
数据支持的学情分析流程首先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特性设计学情分析内容要素、采集方法和分析维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教师教学中应深入分析学生的识字能力、书写姿势、口语朗读、阅读情感等学科能力,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达成情况。另外,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生社会背景等较为稳定的学习特征也是学情分析应关注的内容。基于此,学情分析应涵盖学科核心素养起点、学生特征两个大维度,包括识字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欣赏品鉴能力等多项学情分析内容要素。
(二)数据采集
学情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研究选取课堂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和基于智慧平台的数据采集方法。课堂观察法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观察简便直观地采集学生学习状态、学习动作、学习表情等数据的方法,能够确保学情数据的真实有效。资料分析法主要对学生作业及测试题进行分析,全面采集学情数据,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基于智慧平台的数据采集是以智慧课堂环境为依托,教师设计学情分析测试题目,学生在线作答,平台自动采集学生作答正误率、提交次数、作答时间等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图表。帮助教师使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将三种学情分析方法相结合,分别采集学生量化学习数据和质性学习数据,构建人机协同的学情数据采集方法,从而较全面地采集到学情数据。
(三)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学情数据的解读与分析是本研究构建学情分析流程的关键环节。对学生学情的分析需要紧扣学科能力的行为表现,以客观具体的行为表现数据描述较为抽象的语文学科素养和能力,做到学情分析的精准高效。首先,教师在设计学情测试题目时,需要分析试题的考查目的,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测试题目以及各个选项背后隐含的具体素养或能力指向,以及错误原因;其次,教师要再利用可视化图表分析学生的作答数据,指出学生选择或填写不同错误内容答案的学习困难点、认知障碍、学生能力达成情况等;最后,教师总体分析学生学习问题存在的原因。
(四)数据应用
学情数据的应用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改进、课堂教学的调整、课后活动的设计三个方面。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学情分析的指导下,教学设计才不会陷入经验主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前学情和课中实时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结构,提升线下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的设计需要依据课堂教学中的学情,用以反映学生的学习问题,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在本研究中,同样将学生的学情应用于这三个方面,通过关注学生表现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深层紧邻的知识与能力缺陷,针对性改变教学目标、活动的设计,并提供精准教学干预措施。
五、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方法的应用
根据以上形成的学情分析方法的流程,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学情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教师设计了一道学情测试客观选择题目。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作者从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收藏的文物三个方面来介绍,再现了它的宏伟壮观。
B. 作者用较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目的是让读者先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这么美的东西毁灭了,真是一个悲剧,激起读者对侵略者卑劣行径的愤怒,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C. 课文的第5自然段重复出现了两组表示时间的词语,目的是让叙事更清楚。
D. 本文是按照“总—分—总”构段方式来叙事的。
学情测试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和区分各类作品、概括常见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考查学生体味重要词句的含义及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的能力;批判赏析文本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的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教师利用“畅言智慧课堂”把测试题目推送给学生,并采集相应的学情数据。学情数据显示,学生作答正确率为62%,有20人作答错误。通过分析可知,部分学生在区分各类文学作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理解句、段的意思及在文中的含义等部分有欠缺。
根据学情数据,教师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和完善。通过课前推送叙事文、说明文两种文体及叙事和说明两种表达方法的微课,对其加以区分。课中进行针对性问答,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说明课文的各个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点设计群文阅读任务,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情分析方法的运用可对教学带来较大改变。学情内容的具体分析让题目测试具备了清晰的指向性,学情数据的精准采集和分析准确显示出学生的学习障碍。根据具体的学情障碍,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更适切的改进完善,如修正教学目标、增删教学活动、完善教学评价等。
本研究针对小学语文学科提出了学情分析的具体流程,包括学情内容选择、学情数据采集与分析、学情数据的具体应用等步骤。学情分析方法为后续教学改进和其他学科的学情分析提供了思路。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当前教学平台尚未完全实现学情数据的自动分析,仍需教师和技术的不断协同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政权,陆浩,尹安明. 精准教学视野下的智慧课堂研究:以重庆市大足区智慧课堂建设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0):115-120.
[2] 肖龙海,陆叶丰. 智慧课堂的高阶思维评价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1):12-19.
[3] 曹毅.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2022(05):42-44.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