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作者: 李玉早

摘  要:逻辑思维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如果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那么其后续的数学学习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很难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要将逻辑思维方法以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多元活动

逻辑思维是一种渐进式、有步骤以及有条件的固定思维模式,主要是利用思维的推理活动来完成数学概念的学习和知识的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具体而言,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来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入数学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也可利用有效提问和课堂说理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结果明确显示,7~12岁的年龄阶段是小学生思维转变和形成的主要时期,不仅是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愿意主动提问的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的启蒙时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数、分数以及公式等数学知识属于一种十分抽象的教学内容,加减乘除等算数方法则是带领学生走入抽象世界的启蒙大门,他们的思维能力也由此开始逐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改革背景的逐渐深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利用分析、推断以及推理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更加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习惯,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所以,在教学时,无论是对学生展开学习能力的训练,还是培养其良好的习惯,都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以及方法的传授时才能够高效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应该坚持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掌握基础知识这一教学原则,对学生展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全面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都不成熟,对其展开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对教师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求侧重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依据这一阶段学生所具备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各个阶段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制订出相对应的教学形式以及方法,并且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对其展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以及探究,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发散,树立起正确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且全面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激发数学兴趣,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

学生只有在思想上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从而使自己的数学思想更加完善。教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它既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讲解数学知识,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是正方体表面积?”“如何计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正方体实物,以帮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结构和特点,进而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提倡有效提问,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促进学生吸收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措施。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之前学过的直线的性质,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教师:“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直线还有什么印象吗?”学生的回答基本比较接近答案,证明学生的基础是比较扎实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概念的学习:“既然直线是无限长的,那么,请大家在纸上画两条直线。”在学生绘制直线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画出几种不同形式的两条直线。教师:“有人说,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不是相交就是平行,你认为正确吗?”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直线和教师画的直线来进行讨论和交流,不少学生认为这说得不对,因为很多直线既没有相交,也没有平行。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鼓励,并进行针对性讲解,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创设趣味数学教学情境,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主要凸显为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和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围绕这一特征,小学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达到逻辑思维的培养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去表现,发挥情感引导和唤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在体会、感悟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图形个数”进行思维发散训练,真正达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给出图示,并且这样引导:“请小朋友们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数图形时,学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基本原则进行,避免漏数和多数,保持思维的正常运转,学生在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范围内数的正方形有20个,长方形有10个,实现了正确解题。教师经过这样反复的解题训练和扩展性引导,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组织多元活动,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而推动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以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且在交流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丰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尤其是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难度偏中等的应用题,即“汽车行驶时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会比预计时间早半小时;如果行驶速度调整为每小时40千米,那么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会比预计时间晚半小时。求两地距离和预计到达时间分别为多少”。教师指导学生详细思考,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如果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若按照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到预定时间行驶的路程会比全路程多:60千米×0.5小时=30(千米),若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到达预定时间行驶的路程少:40千米×0.5小时=20(千米)。所以,到达两地的预定时间应为(20+30)÷(60-40)=2.5(小时);两地的距离应为:60×(2.5-0.5)=120(千米)。在互动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便于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相同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开展习题训练,建立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习题练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而对思维逻辑的训练,则要回到训练中去巩固,使学生能不断地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使自己能够真正地提高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解题,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知晓面积的解法要与乘法相结合,而在多边形的解法中,要将加法和减法相结合,才能强化和巩固。其次,在习题训练时,学生也不能忽略错题,对自己的错误,要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要弄清楚其中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在更有针对性的基础上提高训练效果,规范解题步骤,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六)合理安排课后作业

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要把培养目标的落实扩展到教室以外。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图画的方式,让他们学习如何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针对盒子的摆放和数量的变化,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出规律,画出更多的变化。对较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思维导图比赛,鼓励学生将课上学习到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现,即把数字转换成图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所学的内容,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

(七)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学生是目前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点,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掌握逻辑思维,要结合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时间,利用时间来深度思考,在适当时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方法。

在数学解题中,数学题目答案往往是固定的,但解题思路有多种,教师要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这将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解数学题时,以买文具作为一个例子,其中铅笔是2元钱,橡皮是铅笔的1/2元,买5支铅笔和5个橡皮,问学生花了多少钱?很多学生在解这道题时会先算出橡皮的价格,之后分别再算买橡皮的总价格和买铅笔的总价格,然后再相加。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先算出单个橡皮价格之后,再与铅笔价格相加,乘以5。总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思路来解决数学题目,能大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注重引用生活实际案例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深度理解数学题目、数学原理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尤其是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使学生深度思考,以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正负数知识点时,可以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吸引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关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说出某地秋天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度,冬天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度,之后让学生使用正负数方式来表达秋天和冬天的温度,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有更形象化的理解。

(九)组织开展差异化教学

不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其学习能力也有显著差别,在教育部大力推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间个体化的差别,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而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以制订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并且完成难度较高。为了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设计科学的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增加思维的深度,从而实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龙霞. 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教师,2022(06):39-41.

[2] 许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教师博览,2023(30):57-59.

[3] 钱宝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 智力,2023(23):64-67.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