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祁柏林摘 要:节奏训练比较迎合音乐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学生的音乐启蒙需求,节奏意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因此文章在节奏意识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节奏意识和音乐能力,让小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打好音乐基础、感受节奏魅力,并能够在音乐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节奏知识。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意识;教学方法
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激发人们情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和表现核心,因此音乐节奏意识是小学音乐教学要传授给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尤其适合小学生锻炼自身音乐能力。探讨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的意义、分析小学阶段在音乐节奏意识方面的教学现状,对解决当前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具有改善性的作用,有利于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一些节奏意识训练的实用方法和建议,同时也是对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模式的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一、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概述
(一)节奏意识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与旋律、和声一起构成音乐的基本框架,是揭示音乐基本含义的重要手段,音乐作品只有依靠节奏才能展现出作曲家寄托的思想情感。节奏意识是音感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鉴赏乐曲中对节奏快慢、长短等规律变化的具体反应和认知,人类只有在掌握节奏意识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在乐理知识方面深入学习。因此,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值得重视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主要内容
音乐节奏意识教学对低龄儿童的音乐教育意义重要,因此许多幼儿园从幼儿教育阶段即开始对学生开展简单的节奏敲击和模仿教学,但在小学阶段则需要进一步对内容加以归类。具体如下:其一,节拍感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的节拍,能够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关系,以及节拍的变化。其二,节奏感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的节奏,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的律动感和节奏型,以及节奏的变化。其三,音乐感知和表达。让学生通过节奏训练,感知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
(三)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的难点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提高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素养。然而,对小学生而言,音乐节奏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一,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课堂练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小学生的听觉和肢体协调能力还在发育阶段,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有限,需要通过舞蹈、合唱等技能培训以及游戏、音乐剧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感受音乐魅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良好的节奏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充分挖掘音乐潜能。例如,小学阶段的打击乐器、身体部位节奏律动等,常常成为小学生感受节奏魅力的重要出发点,使小学生具备进一步探索音乐魅力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在各种音乐表现中占据主动接受的地位,展现自身的音乐素质教育水平,提升音乐能力。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节奏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众所周知,音乐节奏属于难以掌握的知识,而小学生又处于心智、身体机能快速发育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感知、体验的节奏教学,会使小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学生在较好地感受音乐旋律的基础上,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并发挥独立的创造能力,例如自编歌词、自主作曲、自创舞蹈、自选乐器等,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心理更好地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听觉能力
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往往结合奥尔夫律动教学法,可以在提高学生音乐聆听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弹唱、伴奏、引唱、舞蹈等教学方法,将乐理知识、创作背景、音乐深层次感情等融入实践教学中,以进一步降低音乐节奏的学习门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节奏意识,并提高教学质量。
三、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音乐节奏意识的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也是为了防止课本教学模式单一而采取的必要策略。然而有些教师只采用一种方法进行节奏训练,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学效果相对有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教师应综合设计节奏意识的教学方式,避免节奏意识教学背离音乐课程原本的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二)违背音乐教育科学
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节奏意识教学的设计上缺乏系统应用音乐教育科学的现象,最常见的是不以学生的年龄和水平作为分层教学的根据,导致节奏意识教学效果不佳。小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差异很大,只通过对音符、休止符、节拍、小结等乐理知识的讲解,无法使全部学生充分理解节奏的内涵,教材中简单的歌曲演唱等教学示范并不足以使学生有效掌握节奏现象的科学规律。除此之外,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对教学设计采取忽视态度,教学内容未经系统规划,应用的节奏训练方法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与实践相结合,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学生从课堂上所学的节奏知识与技能很难应用到实际的表演和创作中。
(三)不注重游戏化教学方法
虽然小学音乐节奏意识教学中主要涉及的理论知识如节拍种类、音符等内容并不深奥复杂,但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一味追求讲解复杂的乐理知识,经常导致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而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当前仍有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较低,导致知识讲解过于简单或枯燥,针对节奏训练,学生参与度较低,节奏教学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内容割裂,学生学习节奏意识的内生动力不足。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意识培养策略
(一)理论教学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欠成熟,难以接受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知识,根据教学经验,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对节奏意识的教学效果较低,而采用趣味性、游戏化教学的教学效率则较高。例如,在节奏基本知识的教学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半音符等教学方法利用打鼓、敲木鱼等方式演示节奏的强弱、长短和节奏分配等基本概念效果往往较好。教师还要注意结合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节奏。打好理论基础后应开展竞赛游戏进行知识巩固,利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设计各种节奏比赛和游戏,例如鼓点节奏比赛、和声节奏回答等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音乐素养。
(二)生活化教学
音乐中的节奏起源于生活场景,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吸取实际生活中的音乐节奏现象作为给养,有助于启发小学生的节奏意识。例如,来源于自然的节奏性声响,如风、雨、滴水、鸟鸣、脚步声,人造物中的钟摆、汽笛、摩擦等声响,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一旦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这些身边的声音时,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并总结声音在轻重、快慢等方面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总结感悟节奏的异同之处。
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在具体的节奏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资源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将对音乐节奏的直观认识与音符等知识学习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将生活中的节奏律动与音符的变化过程建立联想,以实现能力拓展;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例如设计一个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不同的节奏元素,如快速念叨、敲击桌面等,进行节奏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准确判断节奏的音律感。
(三)乐器教学
乐器是表现音乐节奏的灵魂工具,在小学节奏意识教学中不可或缺,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钢琴、鼓等音乐器材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敏感性和规律掌握,学生也可以通过对乐器的上手来体验节奏变化过程。信息化时代下,一些音乐教育软件能够模仿多种乐器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资源,不同的乐器声对拓展学生对节奏的认识大有裨益,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节奏知识,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音乐乐趣。值得一提的是,打击乐器操作简单且节奏感强、音色丰富,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开展敲击课桌、拍击书本、打击餐具、敲击键盘等自创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乐器并进行演奏。学生通过呈现打击声音的强弱、快慢获得相应的分数,从而提升了学生对节奏的敏感性。
(四)歌曲教学
歌曲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成功唤起学生对节奏意识的兴趣。因此,歌唱节奏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进行适当调整,结合适当的歌曲或音乐作品开展学生的唱歌练习,在唱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注意节奏形式来巩固基础节奏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节奏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那么不应只局限于教材歌曲。当前小学生群体中自有深受他们欢迎的歌曲,如《起风了》《孤勇者》等,此类颇受学生欢迎的歌曲往往节奏感强烈,韵律也较为简单,学生更容易从此类歌曲中体验节奏感。教师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歌曲入手,往往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发现节奏感的能力,起到节奏意识培养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程度。为了进一步提升节奏感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分配不同的声部,练习分散和同步唱法,以避免应用过多相对单调的模仿、听写法,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游戏元素,增加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节奏理论,从而有效提升其音乐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晓和了解这些流行歌曲,部分学生可能一开始无法准确找到节奏,但经过多听、多练、多次尝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哼唱配合音乐节奏,使歌曲本身不构成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和节奏训练的障碍,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音乐节奏的乐趣,在参与过程中训练节奏感。
(五)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律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强调低龄儿童以身体作为乐器以肢体语言表达音乐,通过脚部、手部等身体的律动来训练节奏感。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奥尔夫法理论对学生开展手拍练习,例如采用带有节奏的歌曲,让学生跟着节奏一起进行手拍,使学生对音乐节奏之间的长短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也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节奏模式,让学生模仿和练习,这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节奏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表现力;也可以进行手脚协调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例如让学生用手敲鼓,同时用脚踏鼓踏,或者让学生用手弹吉他,同时用脚踏节拍板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音乐中的节奏,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节奏基础,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音乐感知能力。
五、结语
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节奏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提升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小学音乐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法组织节奏感训练活动,在节奏意识教学中提高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节奏练习中,多听、多练、多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陶婷婷.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J]. 漫画月刊,2022(08):16-17.
[2] 于雪. 趣味性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吉林教育,2023(18):45-47.
[3] 于晨霞. 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教书育人,2023(19):19-21.
[4] 黄伊斯. 论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教学[J]. 第二课堂,2020(01):32-35.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