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詹琳萍摘 要:在素质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能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优化学科教学环节,应用社会案例分析、问题情境创设、家校社三方联合等教学手段,将教材理论知识的教学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助力于将理论知识内化,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建设型、高素养人才。基于此,文章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探究,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理念,为该学科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知识,从而以横向打造协同育人格局,纵向连贯育人链条,助力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健康思想道德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发展健全人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本研究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科教学情况进行普查和抽查。本次调查共向学生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问卷具体内容如下:是否认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多样化等。从调查结果来看,71.3%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66.9%的学生对该学科课程表现出感兴趣;31.2%的学生反映参与课堂的活力不足;44.85%的学生表示经常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等。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情况进行整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长期、系统的学习
针对该课程的开展,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缺乏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长期、系统性学习。学生在课堂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很难保持长时间记忆,这就导致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难以道德与法治知识约束自身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尤其是开展普法活动时,学生绝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参与普法知识宣讲活动,整个活动的参与度和自主性不高,使普法活动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二)缺乏亲身体会、法治意识不强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的责任。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同实际生活相连接,以实际生活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而纵观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大多是理论性套话,学生缺乏亲身体会,导致对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整体来看法治意识不强,这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课堂灵活性较差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还存在课堂灵活性较差的问题。受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实施仍旧局限于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课外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较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有限,极易出现厌倦感并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围绕教材知识学习,学生很难应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并未形成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教育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培养高素养人才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应当加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基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在大中小学全程合力育人的框架下,综合考量不同学段的差异,着眼于思政元素,开展系统化、连贯性、科学性教育课程,旨在构建一体化、全贯通、有机的课程思政体系。围绕一体化要求,将思政教育理念,从指导思想层面、制度与机制层面以及管理体系层面,开展系统化、持续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促使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从横向来看,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打造协同育人的格局。从纵向来看,一体化建设则更多连贯育人链条,做到“守好一段渠”与“管好全过程”相一致,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属于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创新对策
(一)以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设计,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发展。通过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心,打造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先学”,转变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顺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前置,由教师在课前针对教材知识、结合学生发展实况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则在课外时间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再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前置的效果。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课后作业不再成为巩固教学的主要渠道,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通过应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自觉、自发性地预习教育内容,使教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的场所,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整合教育资源提前录制视频,并为学生发送预习任务单,让学生依据预习目标,通过反复观看视频的形式,初步了解民间艺术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学生在预习环节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鉴赏“郴桂北路戏”、鲁塘砂罐工艺制品等民间艺术作品。同时,学生可以结合微课视频与教材内容,自我补充知识,不仅提高了观察力,还提升了艺术鉴赏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疑问整理出来带入课堂,与师生共同探讨,分享拓展资源,使课堂成为解答疑惑、深化理解的场所,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社会案例,丰富教育资源
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设计往往侧重对思想道德知识的讲解,而对法律知识的讲解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出示教学案例,多是以社会道德案例指导学习,而在法律知识方面,则是让学生背诵相关法律条例等。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同时,很难对法律知识形成长期记忆,导致法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法律知识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分析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识别问题、明确法律依据,并提出正确的做法,旨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例如,开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以社会真实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如“河北涿鹿6名学生围殴1名女生”这一青少年犯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该案例描述的是6名学生因日常琐事对受害者不满,以出去玩为由,约其至涿鹿镇马军庄村附近一田间路对该女生实施殴打,并将殴打视频上传至网络,导致受害者遭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而类似的校园欺凌行为还有很多。通过分析这一案例,学生可以深入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包括青少年身心特征变化、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管理不足、不良社会文化影响以及法律教育和惩处机制不完善等,而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导致类似的悲惨事件接连发生。教师通过这类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明白违法行为就在身边,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还能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设计,还需要注重问题式课堂的创设,通过打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注重问题设计的生活化,以实际生活为载体,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连接,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对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并增加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让学生在逐层递进探究问题的同时,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
例如,开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便可以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社会中哪些行为和法律相悖,此时,教师可以展示社会不良行为的图片,如网络暴力、环境污染、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并提出问题“图片中都存在哪些不良行为?”紧接着追问“这些社会现象中违反法律的因素有哪些?”“这些行为会造成哪些恶劣后果?”通过以上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一张图片展示了一些网友在网络上随意“开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键盘侠”。学生通过分析这一现象,指出该现象存在煽动未经证实的言论、造谣诽谤、侮辱谩骂、恶意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影响,属于违法行为。另一张图片展示了闯红灯、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等违法行为,学生通过观察并指出其中的违法细节,并明确说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正确做法。在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结合教材知识设置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教材内容,还加强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三方联合,开展社会实践
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为了确保思政教育能够横向延伸,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家校社联动教育,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相衔接,尤其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对小学生而言,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环境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达成一致,明确教育方向,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教育环境。对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以家校社三方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不断增进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单元“我参与 我奉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尊重受助者的感受,并了解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政策和措施。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组织开展的“爱心衣物捐赠”活动,由学生各自成立互助小组,站在受助者的角度思考更愿意接受何种帮助,从而在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同时,制订爱心衣物捐赠的方案,传递温暖。通过各组制订并执行不同的捐赠方案,学生将明确捐赠衣物的标准(如干净、整洁),并深入了解捐赠衣物的用途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受助者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树立平等相待、互相关爱的观念。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现阶段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设计,需要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社会案例丰富教育资源、以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以家校社三方联合开展社会实践等措施,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教育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自发地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合作探究,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乾坤. 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新教育,2022(26):33-35.
[2] 史文敏. 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跨学科教学现状与促进策略[J]. 成长,2023(09):91-93.
[3] 周佩佩. 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现状及策略分析[J]. 读写算,2022(26):28-30.
[4] 周江燕.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3):43-45.
[5] 杜荣辉.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 智力,2022(10):124-126.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