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优良情绪的培养探析

作者: 甘月朗

摘  要:儿童情绪的表达和控制调节问题,一直是儿童家长及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对如何培养儿童优良情绪这一问题存在一定困惑。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其他学者的大量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对儿童情绪的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基于对儿童情绪特点的剖析,提出了培养儿童优良情绪的方法及建议,旨在促进家长和幼儿教师更好关注儿童的情绪状况,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绪问题;优良情绪

情绪是一种外部情境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儿童的基本情绪主要包括快乐、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认知的不断提升,儿童逐渐学会掌控情绪及掩饰情绪的方法及规则。并且通过成人对他们情绪的反映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控制,通过肢体动作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绪。文章根据其他学者所做研究,对儿童所表达情绪的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完善,并根据这些特点总结出部分培养幼儿优良情绪的方法。

一、儿童情绪的特点

(一)易变性

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受到极大的影响,产生激烈的变化,时常处于激动状态,这种变化往往是强烈,且不能自制的,幼儿的身心发展都会受到情绪变化的强烈影响。例如,在儿童因为愤怒而大哭大闹时,成人在这时给予他所喜欢的玩具或者做一些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情,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后,儿童的情绪将很快从愤怒中脱离出来,而产生新的情绪体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身心逐渐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二)易冲动

由于儿童内制力还处于发展中,内制力较差,控制力较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儿童情绪将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刚才还笑容满面,下一秒就大哭起来。儿童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易冲动,这也同样体现了儿童情绪的易变性。

(三)易感染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例如,在幼儿初入幼儿园时,教师会发现有的儿童原本在进入幼儿园时保持着较为积极的情绪状态,但如果这时有其他幼儿在哭闹,另外一些幼儿也会很快发生哭闹的情况,从而导致整个幼儿园秩序的混乱状况。这一点在家庭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家长的情绪保持较为稳定积极的状态,儿童的情绪往往也会保持较为积极的状态,不易受到消极事件的影响,拥有较好的稳定性。

(四)易外露

儿童的行为往往带有较强的情绪性,儿童的情绪往往会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幼儿的情绪能够给教师、家长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在进入幼儿园初期,他们通常会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将自己的情绪以最外显的方式表露出来,比如,开心时就大笑、手舞足蹈,愤怒难过时就大哭大闹或者跺脚尖叫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才会逐渐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培养幼儿优良情绪的方法

(一)不可暗示儿童使其害怕

首先,家长不要进行恐惧暗示。在生活中,一些家长有时会用种种恐惧的暗示来对待幼儿。比如儿童哭闹时,他们会吓唬儿童:“再哭的话,警察叔叔就把你抓到警察局里去。”更有甚者会用肢体动作,或者故意地敲桌子、跺脚等,营造出非常紧张的氛围。这样的威吓,会给儿童日后情绪失控播下种子。所以在儿童哭闹时,家长切忌用这样的方法使儿童停止哭闹,更不要以身边某个的形象来威慑儿童,例如教师、警察、童话故事里的坏人等。

其次,家长及教师要注意不要将成人的恐惧情绪传递给儿童。在某些情况下,成人在遇到害怕的事情时往往反应较强烈。例如讨厌狗的成人,在看见儿童触摸小狗想与之玩耍时,就会提高音量,尖叫着让儿童停下来。原本儿童对狗是非常喜欢的,但由于成人的过激反应,他们长大以后也会产生害怕狗的情绪。成人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即使有特殊情况发生也要尽量保持镇定,给儿童一种安稳的环境。

最后,在儿童表现出不高兴、难过的情绪时,成人一定不要暗示儿童可以哭泣。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走路摔跤了,成人连忙赶过去,抱起幼儿,对他说:“宝宝摔痛了,我们不哭不哭,打地板打地板,地板坏!”幼儿原本还处于“迷糊”状态,一看见成人这样的反映,立马明白了,原来这件事“我”是可以哭泣的,摔跤原来是件这么严重的事情,便张口大哭。而如果成人保持镇定,对幼儿说:“没事没事,赶快爬起来,我们继续玩儿。”幼儿会坚强地爬起来,变得更开心,似乎摔跤变成了一个游戏,而不是一件值得哭泣的事情。

(二)给予儿童正面的情绪影响

首先,创设温暖环境,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占据重要位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温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儿童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这好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领。当家长在儿童面前经常表达消极情绪,或者情感表达非常强烈和激动,似乎不受控制,幼儿往往也会在情绪上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父亲易怒的家庭中,幼儿往往也会表现出情绪不受控制,一点小事就容易被激怒。因此家长需要使用良好的情绪表达技巧,在表达情绪时,应准确地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而不是以指责的方式表达。家长在家庭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给儿童营造出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其次,家长保持情绪的稳定性,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在幼儿园,一些儿童十分爱笑,经常会有积极情绪的表达,正面反馈较多。而一些儿童比较爱哭闹,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大哭、尖叫,无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儿童的表现和家长的情绪稳定性是有密切联系的。情绪不稳定的家长,让儿童感受到的是外界的不可控制,导致儿童内心的慌乱。儿童的安全感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反馈,而儿童的世界,大部分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大惊小怪,处处焦虑,儿童也会认为世界充满危险,内心不稳定,情绪易焦躁。

(三)教会儿童认识并控制情绪

首先,要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之间的对话,让儿童正确认识各种情绪,说出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例如“宝贝,妈妈今天很开心,因为……”“爸爸现在很难过,因为……”等,让儿童感知,人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的,情绪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要学会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化解这些情绪。家长还可以通过问儿童,“宝贝,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呀?”“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等对话来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情绪敏感度。总之,面对儿童的“问题情绪”状态时,家长、教师可以通过坦诚交流让儿童进一步认识各种情绪。而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过后,儿童会逐渐趋于平静,这时成人便可以有效引导儿童反思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表达是否是正确的方式。同时,成人也应该帮助儿童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建立同理心,并将其应用于调控情绪表达的过程。

其次,要让儿童学会冷静。在幼儿发泄情绪时,家长要学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幼儿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时,家长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可以用拥抱、安抚等肢体动作,温柔的语言等进行安慰,切勿立刻制止幼儿表达情绪。让幼儿将情绪憋在心里,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若幼儿是因为发脾气而表达需求,切忌幼儿一发脾气,家长就满足其任何要求,这样只会让幼儿习惯于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家长一定要冷静对待,让幼儿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最后,要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在儿童还不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时,家长和教师可以多以故事、绘本以及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儿童体验情绪,洞察他人情绪,这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游戏的方式能让儿童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明白每个人都要学会控制情绪,谁也没有任意发脾气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儿童没有能够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的特殊权利。讲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和儿童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受等方式,能让儿童与他人更好地共情,切实感受情绪,了解他人的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儿童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让自己和对方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儿童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

(四)培养儿童表达情感的能力

首先,尊重并理解儿童的思想行为、情绪表达。儿童拥有其独立的人格,家长和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儿童的强烈反感与抗拒,在这个过程中会带给儿童较大的压力,并与成人产生较为激烈的碰撞关系,给儿童很强的负面情绪影响。成人要作为一个与儿童平等的个体存在,与儿童对话,和儿童交流思想,传达给儿童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只有这样儿童才愿意与成人进行表达交流。

其次,对儿童的表达及时作出回应与反馈。对一些性格较为开朗积极的儿童而言,他们其实是乐于表达,并且表达情感非常积极的个体。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与成人分享,并与成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等。而有时候成人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忽视了儿童的表达,认为儿童的话语是幼稚的、无意义的,只是简单粗暴地回答“嗯嗯”“对的”,或是进行一些无意义回答,例如“这样啊”“真棒”等。没有对儿童的分享给予有意义的反馈,没有与儿童进行有效的交流。成人误以为儿童对此不会产生任何想法,更或者根本不会感受到成人的敷衍态度。但是儿童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个体,对成人的敷衍态度有着敏锐的感知,长此以往,儿童就会渐渐丧失与成人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兴趣。

而对一些天性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儿童而言,成人一定要积极地去引导他们,以问答的方式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幼儿园内,晨检环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幼儿进行一对一对话,问一问幼儿在家里做的事情,与爸爸妈妈一起出游等愉快的事情。家长在每天接幼儿放学时,可以与孩子交流,今天在幼儿园都玩了什么,今天吃到了什么好吃的,和朋友之间发生的小故事等。这都是和幼儿沟通交流的好机会,让幼儿敢想敢说,敢于大胆表达自己。

最后,给予儿童示范,积极向儿童表达情感。在中国,许多成人往往是不擅长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压抑在内心,羞于表达。所以,这也逐渐导致他们的孩子对情感的表达往往有一定的障碍。学前期的幼儿大多还是乐于表达的,越长大,会越不好意思向父母、亲人、朋友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文化的影响,也是幼儿身边的成人带给他们的影响。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对情感的表达,在这时就体现出了极其重要的价值,因为家长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彼此之间经常表达爱意,在日常生活中多对孩子表达爱意,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向家长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结语

幼儿时期的儿童年龄不大,但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的成长烦恼。在这样一个成长关键期,儿童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诱导,如果此时没有家长及时地进行亲子沟通,教师没有予以及时的引导,便很有可能产生一个个“怒吼儿童”或“沉默儿童”。学前儿童情绪调节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甚至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成长。因此,成人必须及早重视儿童的情感需求,并对儿童情绪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儿童认识、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解他人,落实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儿童成为情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颖,楼春芳,朱莉琪. 父母严苛养育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2016(06):25-35.

[2] 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心理[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路丹.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管理的影响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4] 唐武琪. 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做好孩子心灵的守护神[J]. 知音励志,2016(09):272.

[5] 刘航,刘秀丽,陈憬,等. 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自发性控制的发展及心理理论的作用[J]. 教育研究,2017,38(11):91-99.

[6] 李春雨. 儿童情绪管理四步曲[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05):7.

(责任编辑:何田田)